偽證

偽證

天主教會對偽證有什么看法?

關於這個問題,《天主教教理》指出

“偽証與虛誓。公開的表達違背真理的言詞,具有特別的嚴重性。在法庭前、就是偽証。如果宣誓講不實之言,就是虛誓。這些行為促成無辜者的定罪,或者開脫有罪者,或者加重被告的罪刑。這種行為嚴重危害正義的施行,及法官判決的公平。 “[ 天主教教理第 2476條]

關於這個問題,《聖經》指出

“作假見證的人,難免受罰;撒播謊言的人,自趨滅亡。” [箴言 19:9﹞
(譯)

在天主教堂望彌撒時使用香水

在天主教堂望彌撒時使用香水

天主教會對使用香水有什么規定?

天主教會沒有關於使用香水的書面規定。在封閉的人群聚集的地方不使用香水是一種禮貌,因為在場的人可能會對這些氣味過敏,從而產生不良的醫療反應,需要住院治療和/或離開該區域。

對香味過敏的反應包括打噴嚏、流鼻涕、流眼淚、頭痛、無法集中注意力、頭暈、呼吸困難、氣喘等呼吸道問題;皮膚瘙癢、蕁麻疹等皮膚反應。這些突如其來的襲擊都不會讓人感到愉快,尤其是在一個你期望會眾成員關心基督里弟兄或姐妹健康的敬拜場所。

請與您的教區中的每個人分享這些信息,以確保您的敬拜場所沒有香味。

(譯)

對香水過敏

對香水過敏

如果一個人對某種香水過敏,該怎么辦?我的意思是,在主日去教堂時,偶爾會有人來望彌撒,留下濃烈的香水味,讓人喘不過氣來,反胃。有些人的身體會產生嚴重的反應,因為這些人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把一瓶香水倒在了自己的身上。因此,這種虐待行為的受害者不得不離開教堂,不去參加主日彌撒。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首先要做的是找到堂區的神父,提請他注意此事。神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處理此事。這些方法是:

– 與使用過量香水的人接觸。

– 在《公告》中發布公告,要求信友在教堂敬拜時不要使用香水。

– 在教堂入口處放置”無香味教堂”的標志。

– 與教會其他成員分享這一關切,以達到傳播信息的目的。

每個人都有權在沒有香水味的環境中望彌撒。

(譯)

梅瑟五書

梅瑟五書

五書一詞源於希臘語。它源於兩個希臘單詞:pente,意思是 “五”;teuchos,意思是 “卷”。Pentateuch 的意思是五卷。

基督教學者通常將《希伯來聖經》的前五卷稱為 “五書”。

舊約聖經的前五卷被視為一個整體,包括《創世紀》、《出谷記》、《肋未記》、《戶籍紀 》和《申命紀》。

(譯)

天主教關於懺悔的教理

天主教關於懺悔的教理

天主教會對懺悔有何教導?

天主教教理的以下章節界定了教會關於懺悔的教導:

天主教教理第1434條:基督徒內心的懺悔,可以透過多元的方式來表達。聖經和教父們尤其強調三種方式:禁食、祈禱和施捨,以表達人對自己、對天主、對他人的關係 的改善。連同經由聖洗或殉道所帶來的根本淨化,他們也指出獲得罪赦的其他方法,就是:努力與近人和好,痛哭己罪,關注近人的得救,請聖人代禱和實踐愛德,因為「愛德遮蓋許多罪過」(伯前 4:8)。

天主教教理第1435條:皈依實現於日常生活中,就是和好的行動、關懷窮人、履行並維護公道和正義、向弟兄承認自己的過失、弟兄間的規過勸善、檢討自己的生活、省察良心、接受靈修指導、忍受痛苦、為正義而忍受迫害。每天背負自己的十字架、跟隨基督,是懺悔最穩妥的途徑。

天主教教理第1436條:感恩祭與懺悔。我們在感恩祭中,找到日常皈依和懺悔的泉源,並得到滋養,因為基督的祭獻在感恩祭中臨現人間,使我們與天主和好。感恩(聖體)聖事滋養並強化那些要活出基督生命的人。「聖體是良藥,它從日常的過失中解救我們,並保護我們不犯大罪」。

天主教教理第1437條:閱讀聖經、誦唸時辰頌禱禮和天主經:凡是真誠的敬禮或熱心的行動,都 能在我們內心重振皈依和懺悔的精神,有助我們得到罪赦。

天主教教理第1438條:禮儀年中,補贖(懺悔)的日子和時期(四旬期、逢星期五紀念主受難的日子) 是教會踐行懺悔的重要時刻。這些日子尤其適合作靈修的操練(退省)及行善功,懺悔禮儀,為補贖而做的朝聖,自發性的克己,如禁食和施捨、弟兄的分享(慈善和傳教工作)等。

天主教教理第2043條:第四規條(「應在法定日子上遵守大齋和小齋」),……獲得控制本能的力量和心靈的自由。

(譯)

PAUL 或 SAUL

PAUL 或 SAUL

聖保祿的正名是什么?是保祿還是掃祿?

與許多人的想法相反,掃祿在大馬士革路上與基督同行之后,從猶太教皈依了基督教,主并沒有將他的名字改為保祿。[宗徒大事錄 9:1-19﹞

掃祿是猶太人,出生於以色列本雅明支派,是希伯來人的后裔。按照習俗,他 “在八日行割禮,像法利賽人一樣遵守律法”。[腓 3:5)他父母給他起的希伯來名字是掃祿。因為他的父親是羅馬公民(因此掃祿也繼承了羅馬公民的身份),掃祿還有一個拉丁名字叫保祿(Paul)【宗徒大事錄 16:37,22:25-28】。在當時,有兩個名字是一種普遍的習慣。由於掃祿在嚴格的法利賽人環境中長大,羅馬人的名字是迄今為止最合適的名字。

信主后,當掃祿決定將福音帶給外邦人時,他不再使用羅馬人的名字,而改用外邦人更容易接受的名字——保祿。

聖保祿使用兩個名字的做法與今天的雙語者在英語環境中使用 “約翰”,而在法語環境中使用 “讓”的做法沒有什么不同。

(譯)

主教杖

主教杖

主教杖,又稱十字架杖(crosier)、羊角杖(crozier),是羅馬天主教高層人士隨身攜帶的一種造型杖。

主教杖作為權威之杖的起源尚不確定,但在古代世界有許多世俗和宗教先例。其中一個例子是 lituus,它是古羅馬占卜師的傳統法杖, 以及《希伯來聖經》中的梅瑟法杖。后來還出現了許多其他類型的辦公杖,有些一直延續到現代的儀式中。

在西方教會中,通常的形式是牧羊人的羊角杖,頂端彎曲,可以鈎住動物。這與許多隱喻主教是基督徒”羊群”的牧羊人有關,隱喻基督是好牧人。

自教宗保祿六世(卒於 1978 年)以來,教宗們一直使用銀杖代替羊角杖,杖頂有十字架。縱觀曆史,教宗們從未使用過牧杖。只有從教宗保祿六世開始,他們才使用牧杖。
主教通常用左手拿着他的十字架,右手則空出來賜福。主教禮儀(Caeremoniale Episcoporum)規定,主教手持牧杖時,牧杖開口的一面朝前,或朝向民眾。它還規定,在游行、聆聽福音誦讀、講道、接受誓言、莊嚴承諾或信仰表白,以及為人們祝福時,主教通常手持牧杖,除非他必須為他們按手。當主教不手持牧杖時,牧杖會交由一名祭壇侍者保管,這名侍者可能會在肩上披一條披肩狀的面紗,稱為 “Vimpa”,這樣他就可以手持牧杖,而不會用手觸摸牧杖。另一名祭壇侍者也同樣戴着面紗,在主教不佩戴冠冕時拿着冠冕。

牧杖通常用貴金屬制作或裝飾,或至少鍍金或鍍銀。它們也可能是木制的,不過這種情況在修道院院長比在主教更為常見。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