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道禮儀

聖道禮儀

美國主教會議說:

聖道禮儀的大部份是由聖經中的經文組成的。在星期日和大瞻禮日,有三篇讀經。大多數年份,第一篇讀經來自舊約,第二篇讀經來自新約書信之一。在復活節期間,第一篇讀經選自宗徒大事錄,講述初期了教會的故事。最后一篇讀經總是摘自四本福音中的一本。

在聖道禮儀中,教會用天主聖言孜養祂的子民。聖經是天主的話語,是在聖神的啟示下寫成的。在聖經中,天主對我們說話,帶領我們走上救恩之路。

讀經之間的答唱聖詠幫助我們默想天主的聖言,

聖道禮儀的最高潮是讀福音。因為福音講述基督的生活、傳教和講道,它受到一些特殊的榮耀和尊敬的福音前歡呼。聚集的信眾站起來聆聽福音,并以歡呼的方式贊揚福音。除了“封齋期”,這個贊揚方式是“亞肋路亞”,源自希伯來語,意思是“贊美主!”執事(或者,如果沒有執事在場,神父)讀福音。

經讀后是講道。在講道中,講道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聖經經文或其他來自禮儀的經文,從中吸取教訓,幫助我們過更好的生活,更忠實於基督的號召,使我們在聖潔中成長。

在許多彌撒中,講道后進行信仰宣誓,無論是尼西信經或宗徒信經。尼西信經是信仰聲明,可以追溯到四世紀,而宗徒信經是羅馬教會古老的授洗信經。如果領洗禮的承諾要更新,基於宗徒信經的模式取代信經。

聖道禮儀以“信友禱詞”結束,也被稱為“信徒的祈禱”。聚集的信眾代表教會、世界和他們自己,向天主祈求,把他們的需要托付給信實和慈愛的天主。

這里有第二種簡單的解釋,

在英語中“聖道禮儀”是:

第一篇讀經

答唱聖詠

第二篇讀經(星期日和大瞻禮)

福音前歡呼

福音

講道

信仰宣誓(星期日、大瞻禮和特殊場合)

信友禱詞

(譯)

聖祭禮儀

聖祭禮儀

聖祭禮儀”的意思是什么?

根據美國主教大會,“聖祭禮儀”是:

感恩經

感恩經是聖體禮儀的核心。在這祈禱中,主祭者以基督作為他身體(教會)的領袖。他不僅聚集面包和酒,還聚集我們生命中的物質,并將它們與基督完美的祭品結合起來,將它們獻給天主聖父。

對話,確定這祈禱是受洗和受神職者的祈禱,是獻給臨在的天主,并以感恩為中心。在這段對話之后,主祭者開始頌謝詞。

感恩經清楚表明,這些祈禱不是獻給基督,而是獻給天主聖父。這是基督對聖父的敬拜,就像他的受難、死亡和復活的時刻一樣,但現在是通過在基督面前行事的神父獻上的,也是由所有受洗的人奉獻的,他們都是基督身體(教會)的一部分。這是基督的身體(彌撒中的教會)的行動。

神父以第一人稱復數念感恩經,例如,“因此,主啊,我們謙卑地懇求ni你…”。這“我們”的意思是,所有受洗的在場的人在舉行聖祭中與基督結合獻上祭品,并與祂一起念感恩經。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單單奉獻基督;我們被召奉獻我們自己,我們的生命,我們個人的努力,使我們成長更像基督,我們作為信徒團體所作的努力,是為了傳播天主的聖言,為天主的子民服務,并通過神父的手,與基督結合獻給天主。最奇妙的是,雖然我們的祭品本身并不完美,但與基督的祭品結合,就成了對天主聖父的完美贊美和感恩。

領聖體禮

領聖體禮在感恩經之后,帶領信徒走向祭台。儀式從主禱文(天主經)開始。當門徒問耶穌如何祈禱時,耶穌教他們祈禱。(參考瑪69-13,路112-4)。在這祈禱文中,人們齊聲祈禱,祈求天主的來降臨,求天主賜給我們的需要,赦免我們的罪,帶領我們得享天上的喜樂。

平安禮緊隨其后。主祭者祈求基督的平安充滿我們的心,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教會,我們的社區,和我們的世界。作為希望的象徵,人們向周圍的人發出了和平的手勢。

在“擘餅禮”中,當主祭者擘開神聖面餅時,人們唱“天主的羔羊”,洗者若翰宣稱耶穌為“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129)。擘開面餅的行為使人想起耶穌在“最后晚餐”中的行為,當時祂先把面包擘開然后給了祂的門徒。舉行聖體聖事最早的名稱之一是擘開面包(2435;宗24246)

在領聖體之前,主祭者和參與者承認他們不配領受如此偉大的恩典。主祭者首先領聖體,然后人們來領。

那些領聖體的人應該准備領受如此偉大的恩典。在領聖體之前,他們應該禁食至少一個小時(藥品除外),并且應該意識到沒有犯嚴重的罪。

因為在祭台前分享是基督聖身結合的象徵,只有那些與天主教會融合的人才能領聖體。邀請別人領聖體,意味着不存在的結合。那些不領聖體的人仍然通過祈禱與耶穌基督和彼此團結來參與這個儀式。

人們走近祭壇,敬畏地鞠躬,領受聖體。他們可以在舌頭上或手上得到基督的聖體。神父或其他送聖體者為每個人送聖體,說:“基督的聖體”,領受者回應說:“阿門”,希伯來語的意思是『願這一切得以實現』。(天主教教理 #2856)。

當人們領聖體時,唱聖體歌。結合聲音呼應聖體帶來的結合。所有的人也可花一些時間在感恩的默禱中。

聖體禮儀以領聖體后經的祈禱結束,它要求聖體的恩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保持活躍。

簡言之,“聖體禮儀”是:

准備祭台及奉獻禮品

獻禮經

頌謝詞

歡呼歌“聖、聖、聖”

呼求聖神禱詞/祝聖禱詞

成聖體聖血經文

信德的奧跡

紀念禱詞,奉獻,各項代禱和聖三頌

天主經

互祝平安禮

擘餅,餅酒混合和羔羊頌

領聖體

領聖體后經

(譯)

禮儀用的黑色

禮儀用的黑色

在天主教會里,黑色仍然是禮儀的顏色嗎?已經好几年沒見過它了。

黑色代表哀悼和悲傷,被推荐用於追思已亡瞻禮和為死者彌撒(安魂彌撒),除了受過洗由於年齡理由的兒童。

在美國,許多神父不喜歡使用黑色。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已經好几年沒見過了。盡管如此,黑色仍然是一種有效的禮儀顏色。(譯)

彌撒禮儀祭披使用藍色?

彌撒禮儀祭披使用藍色

藍色是禮儀的顏色嗎?如果沒有,可以用紫色代替嗎?

不允許用藍色代替紫色作為禮儀顏色。

引用“美國天主教大會”的“神聖崇拜委員會”第六章的話說:

#346。“至於祭披的顏色,應保留傳統的用法:即在復活節和聖誕節期間,在彌撒中使用白色;也用於除了祂的受難日以外的慶日、聖母瑪利亞、聖天使和非致命聖人的慶日,也用於慶祝諸聖瞻禮(111日)和施洗聖若翰誕辰(624日);聖若望宗徒瞻禮(1227日)、聖伯多祿聖座(222日)和聖保祿歸化(125日)。

紅色用於主受難的聖枝主日和耶穌受難日、聖神降臨日、宗徒和新約作者節日以及致命聖人徒的慶日。

綠色用於常年期彌撒。

紫色在降臨期和封齋期中使用。它也可以用於為亡者的彌撒。

除紫色外,在美國教區的殯葬儀式和其他為亡者的彌撒上也可以穿白色或黑色的祭披。

玫瑰色可以在習俗中使用,如有的話,可在喜樂星期日(基督將臨期的第三個星期日)和Laetare星期日(封齋的第四個星期日)。

在更莊重的日子里,可以使用節日的祭披,即更珍貴的,即使不是當天的顏色。

在美國的教區里,金色或銀色的祭披可以在更莊嚴的場合穿。

#347號。“禮儀彌撒以其適當的顏色、白色或節日的顏色來舉行;另一方面,為各種需要而舉行的彌撒,則用適合日期或季節的顏色,如果具有懺悔性質,則用紫色,例如,第31號(戰爭或沖突時期),第33號(飢荒時期),或第38號(寬恕罪人);。還願彌撒用以適合彌撒本身的顏色,甚至用以適合當天或季節的顏色。“

(譯)

改變禮儀

改變禮儀

神父或主教是否可以改變禮儀,例如在舉行聖事的時候?

不。天主教會禁止任何神父或主教在舉行聖事期間改變禮儀。

關於這一問題,“教會法典”規定:

846 – 1 項-在舉行聖事時,應忠實地遵守主管當局批准的禮儀書;因此任何人不得擅自增添、減少、或改變之。

846 – 2 聖職人應依其所屬禮儀舉行聖事。

最后,天主教教理說:“主教的權力應在教宗的領導下,與整個教會在共融中執行。”(895條)

(譯)

禮儀年

禮儀年

天主教會所說的“禮儀年”是什么意思?

禮儀年是教會慶祝基督神聖奧秘的時間結搆:“從道成肉身和降生到升天,到聖靈降臨,再到等待主來臨的歡樂希望。”換句話說,禮儀年,也被稱為教會年,是由禮儀季節的循環組成的,遵守它決定的瞻禮日期,包括聖人的慶典,和以每年的周期或几年的周期,閱讀聖經的哪些部分。

禮儀曆從每年十一月的第一個星期日開始,一直延續到基督君王瞻禮。

讀經”是彌撒中讀聖經,它遵循星期日的周期和平日的周期。禮儀曆遵循三年的周期,每年由字母ABC代表。

A周期中,瑪竇福音是主要的福音,用於讀經。在B年,瑪爾谷福音是主要的福音。在C年,路加福音是主要的福音。若望福音在每年的特定星期日宣讀。

常年期的平日里,有一個編號為III2年周期。第一年以奇數年份閱讀,如2011年、2013年、2015年。第二年為偶數年,如2012年、2014年、2016年。

應該注意的是,如果一個人三年中每天參加彌撒聖祭,并且在三年的周期所有讀經中都在場,那么在這個時間框架內,大部分的“聖經”都會被讀給他聽。

在每個禮儀曆的周期中,有六個季節:

1. 將臨期,

2. 聖誕期,

3. 四旬封齋期,

4. 復活節三日慶典,

5. 復活期,

6. 常年期。

在一年里,除了主日敬拜外,教會還慶祝一周中任何一天可能舉行的儀式、瞻禮和紀念日。這些活動出現在一年中特別紀念受到天主教會高度尊敬的事件和聖人。整個教會都必須遵循經批准的世界禮儀曆。萬年曆起源於梵蒂岡禮儀會議。它包含每月的指南,所有的信徒必須遵循。(譯)

啟應禱文

啟應禱文

啟應禱文是一種禮拜祈禱,由一系列祈禱或懇求組成,一位領念者朗誦,與會者以固定的回應交替進行。

一篇經文通常以祈禱開始,如下所示:

領念者:主與你同在。

回應者:主與你同在。

接着是許多啟應的祈禱,例如:

聖母之心,緊隨天主之心,

為我等祈。

聖母之心,與耶穌聖心結合在一起,

為我等祈。

聖母之心,聖情大器,

為我等祈。

聖母之心,聖三之宮殿,

為我等祈。

聖母之心,聖言之宅邸,

為我等祈。

聖母之心,無玷的受造者,

為我等祈。

聖母之心, 滿被聖寵者,

為我等祈。

啟應禱文通常以一篇祈禱文結束。

(譯)

LIMBO(林博)的含義

LIMBO(林博)的含義

在天主教聖經中找不到關於這個詞的任何東西。

首先,“LIMBO” 這個詞在聖經中是找不到的。這個詞是被創造出來的,用來代表兩個不同的精神世界。以下來自天主教百科全書的話解釋了這兩個世界。

LIMBO “適用於:(A)正義者靈魂的臨時處所或狀態,他們雖然從罪惡中得到淨化,但在基督勝利升天之前,他們被排除在天國之外;或(B)那些未受洗的兒童和其它在沒有嚴重個人罪過的情況下死去的其他人的固定住所或狀態僅僅因為原罪而被排除在天國之外。[資料來源:天主教百科全書,紐約,USA:羅伯特·阿普爾頓公司,1910年。]

換句話說,Limbo 指的是在耶穌光榮復活之前得救的聖人居住的世界,那時我們的主打開天國歡迎他們進入那里;

其次,Limbo指的是未受洗的嬰兒和死去的孩子的靈魂居住的精神世界。這些兒童沒有達到理性的年齡(8),沒有能力犯罪,而是以原罪為標志,只有通過聖洗聖事才能被去除。

關於未受洗的孩子,天主教會的教理規定:

天主教教理 #1261. “至於還未受洗而夭折的兒童,教會只好把他們託付給天主的仁慈,一如在他們的葬禮中所表達的那樣。事實上,天主的仁慈是那麼偉大,祂願意所有的人得救,而且耶穌這麼喜愛孩子,祂曾說:「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不要阻止他們。(10:14)」因此,我們有理由希望這些未受洗而死去的兒童,也有得救的途徑。不過,教會仍迫切地再三要求:不可阻擋兒童藉著聖洗的恩賜,來到基督跟前。”

(譯)

“LEX ORANDI, LEX CREDENTO, LEX VIVENDI.”

“LEX ORANDI, LEX CREDENTO, LEX VIVENDI.”

這是一句古話。第一部分的意思是“因為我們祈禱,所以我們相信”。第二部分的意思是“因為我們相信,我們活着”,在曆史上是后來出現的。

Lex orandi, lex credendi(拉丁文簡稱‘祈禱法則’)”是基督教傳統的座右銘,意思是祈禱導致信仰,或者是禮儀導致神學。

它指的是敬拜與信仰之間的關系,是一項古老的基督教原則,它為發展古代基督教信條、聖經典章和其他教理提供一種措施,其基礎是教會的祈禱經文,即教會的禮儀。在早期教會,有禮儀的傳統,在有一個共同的信條和之前,有一個官方認可的聖經典故。這些禮儀的傳統為建立教理和教規提供了神學框架。“

概括地說,“Lex orandiLex CredendiLex Viveni”的意思是“我們祈禱,所以我們相信,所以我們活着”。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