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選方濟各為名

教宗選方濟各為名

為什么選方濟各這個名字?在此之前從未見過教方濟各。

一些記者討論教秘密會議的內部運作時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

我會告訴你這個故事。在選舉期間,我坐在聖保祿大主教和神職人員公理名譽主教卡盧迪奧·胡姆斯主教旁邊——一個好朋友,一個好朋友!當事情看起來很危險時,他鼓勵我。當選票達到三分之二的時候,人們就像往常一樣鼓掌,因為已選出了。他擁抱和,說:“不要忘記窮人!”我聽到了這樣的話:窮人,窮人。然后,一想到窮人,我就想到了阿西西的方濟各。“

因此,我們有了第一位方濟各教宗
(譯)

罷免異端分子的教宗

罷免異端分子的

如果一位教宣揚反對天主教會的異端教義,他是否可以被驅逐?

根據1931年天主教百科全書詞典,“教宗不能被罷免。異端的教宗必然不再是教會的領袖,因為他的異端邪說使他不再是教會的成員;……… 因為他自己的行為,他不再是教。在其他形式的錯誤行為中,他仍然是可見教會的一員,與其他必須遵守合法命令的統治者并無不同。“

簡單地說,如果教宣揚異端邪說,他就不再是天主教會的一員了。

不能從他的辦公室被罷免,因為他不再是教宗,由於他的異端邪說。

如果他不離開他的辦公室,就會召集一個議會把他撤職。

選出新教

如果他犯了其他形式的錯誤,他仍然是個罪的統治者(教宗),他的合法命令必須遵守。


(譯)

教宗名單

教宗名單


1. St. Peter (32-67)
聖伯多祿
2. St. Linus (67-76)
理諾
3. St. Anacletus (Cletus) (76-88)
亞納格肋多克萊圖斯
4. St. Clement I (88-97)
聖克萊孟一世
5. St. Evaristus (97-105)
愛華利多
6. St. Alexander I (105-115)
聖亞力山大一世
7. St. Sixtus I (115-125) (Also known as Xystus I)
西斯篤一世
8. St. Telesphorus (125-136)
德肋斯福祿
9. St. Hyginus (136-140)
喜及諾
10. St. Pius I (140-155)
聖庇護一世
11. St. Anicetus (155-166)
亞尼策
12. St. Soter (166-175)
索德
13. St. Eleutherius (175-189)
愛琉德理
14. St. Victor I (189-199)
聖維克多一世
15. St. Zephyrinus (199-217)
則斐琳
16. St. Callistus I (217-22)
加理多
17. St. Urban I (222-30)
烏爾朋一世
18. St. Pontain (230-35)
彭謙
19. St. Anterus (235-36)
安塞羅
20. St. Fabian (236-50)
法比盎
21. St. Cornelius (251-53)
科爾乃略
22. St. Lucius I (253-54)
路基約一世
23. St. Stephen I (254-257)
斯德望一世
24. St. Sixtus II (257-258)
西斯篤二世
25. St. Dionysius (260-268)
狄約尼削
26. St. Felix I (269-274)
斐理斯一世
27. St. Eutychian (275-283)
歐提齊盎
28. St. Caius (283-296) (Also known as Gaius)
加猶 (也作加伊烏斯
29. St. Marcellinus (296-304)
瑪策林
30. St. Marcellus I (308-309
瑪策祿一世
31. St. Eusebius (309 or 310)
歐瑟伯
32. St. Miltiades (311-14)
美基德
33. St. Sylvester I (314-35)
西爾維斯特
34. St. Marcus (336)
聖瑪爾谷
35. St. Julius I (337-52)
儒略一世
36. Liberius (352-66)
利伯略
37. St. Damasus I (366-83)
達瑪穌一世
38. St. Siricius (384-99)
西里修
39. St. Anastasius I (399-401)
亞納大削一世
40. St. Innocent I (401-17)
依諾增爵一世
41. St. Zosimus (417-18)
佐西穆
42. St. Boniface I (418-22)
波尼法爵一世
43. St. Celestine I (422-32)
策肋定一世
44. St. Sixtus III (432-40)
西斯篤三世
45. St. Leo I (the Great) (440-61)
聖良一世(大)
46. St. Hilarius (461-68)
依拉略
47. St. Simplicius (468-83)
辛普利修
48. St. Felix III (II) (483-92)
斐理斯三世(二世)
49. St. Gelasius I (492-96)
哲拉修一世
50. Anastasius II (496-98)
亞納大削二
51. St. Symmachus (498-514)
西瑪克
52. St. Hormisdas (514-23)
賀密斯達
53. St. John I (523-26)
聖若望一世
54. St. Felix IV (III) (526-30)
斐理斯四世(三世) 55. Boniface II (530-32) 波尼法爵二世
56. John II (533-35)
若望二世
57. St. Agapetus I (535-36) (Also known as Agapitus I)
亞加比多一世
58. St. Silverius (536-37)
西爾勿略
59. Vigilius (537-55)
維吉呂
60. Pelagius I (556-61)
柏拉奇一世
61. John III (561-74)
若望三世
62. Benedict I (575-79)
本篤一世
63. Pelagius II (579-90)
柏拉奇二世
64. St. Gregory I (the Great) (590-604)
額我略 一世(大)
65. Sabinian (604-606)
沙比尼盎
66. Boniface III (607)
波尼法爵三世
67. St. Boniface IV (608-15)
波尼法爵四世
68. St. Deusdedit (Adeodatus I) (615-18)
狄達篤(亞狄達篤一世)
69. Boniface V (619-25)
波尼法爵五世
70. Honorius I (625-38)
奧諾里奧一世
71. Severinus (640)
塞味利諾
72. John IV (640-42)
若望四世
73. Theodore I (642-49
戴多祿 一世
74. St. Martin I (649-55)
聖瑪爾定一世
75. St. Eugene I (655-57)
聖恩仁一世
76. St. Vitalian (657-72)
維達利亞
77. Adeodatus (II) (672-76)
亞狄達篤二
78. Donus (676-78)
多諾
79. St. Agatho (678-81)
聖亞佳東
80. St. Leo II (682-83)
聖良二世
81. St. Benedict II (684-85)
聖本篤二世
82. John V (685-86)
若望五世
83. Conon (686-87)
哥諾
84. St. Sergius I (687-701)
聖色爾爵一世
85. John VI (701-05)
若望六世
86. John VII (705-07)
若望七世
87. Sisinnius (708)
西西諾
88. Constantine (708-15)
君士坦丁
89. St. Gregory II (715-31)
額我略二世
90. St. Gregory III (731-41)
額我略三世
91. St. Zachary (741-52)
匝加利亞
92. Stephen II (752) (Some documents omit him because he died before being consecrated.)
斯德望二世(
當選后三日即過世,未進行主教祝聖儀式。一些教宗列表仍將其包括在內。16世紀梵蒂岡將其加入名錄,但1961年將其剔除,教會今不再承認其為教宗。
93. Stephen III (752-57)
斯德望三世
94. St. Paul I (757-67)
聖保祿一世
95. Stephen IV (767-72)
斯德望四世
96. Adrian I (772-95)
阿德里亞一世
97. St. Leo III (795-816)
聖良三世
98. Stephen V (816-17)
斯德望五世
99. St. Paschal I (817-24)
巴斯加一世
100. Eugene II (824-27)
恩仁二世
101. Valentine (827)
瓦倫廷
102. Gregory IV (827-44)
額我略四世
103. Sergius II (844-47)
色爾爵二世
104. St. Leo IV (847-55)
聖良四世
105. Benedict III (855-58)
本篤三世
106. St. Nicholas I (the Great) (858-67)
聖尼古拉一世
107. Adrian II (867-72)
阿德里亞二世
108. John VIII (872-82)
若望八世
109. Marinus I (882-84)
瑪理諾
110. St. Adrian III (884-85)
阿德里亞三世
111. Stephen VI (885-91)
斯德望六世
112. Formosus (891-96)
福爾摩索
113. Boniface VI (896)
波尼法爵六世
114. Stephen VII (896-97)
斯德望七世
115. Romanus (897)
羅馬諾
116. Theodore II (897)
戴多祿二世
117. John IX (898-900)
若望九世
118. Benedict IV (900-03)
本篤四世
119. Leo V (903)
良五世
120. Sergius III (904-11)
色爾爵三世
121. Anastasius III (911-13)
亞納大削三世
122. Lando (913-14)
蘭鐸
123. John X (914-28)
若望五世
124. Leo VI (928)
良六世
125. Stephen VIII (929-31)
斯德望八世
126. John XI (931-35)
若望十一世
127. Leo VII (936-39)
良七世
128. Stephen IX (939-42)
斯德望九世
129. Marinus II (942-46)
瑪理諾二世
130. Agapetus II (946-55)
亞加比多二世
131. John XII (955-63)
若望十二世
132. Leo VIII (963-64)
良八世
133. Benedict V (964)
本篤五世
134. John XIII (965-72)
若望十三世
135. Benedict VI (973-74)
本篤六世
136. Benedict VII (974-83)
本篤七世
137. John XIV (983-84)
若望十四世
138. John XV (985-96)
若望十五世
139. Gregory V (996-99)
額我略五世
140. Sylvester II (999-1003)
西爾維斯特二世
141. John XVII (1003)
若望十七世
142. John XVIII (1003-09)
若望十八世
143. Sergius IV (1009-12)
色爾爵四世
144. Benedict VIII (1012-24)
本篤八世
145. John XIX (1024-32)
若望十九世
146. Benedict IX (1032-45)
本篤九世
147. Sylvester III (1045)
西爾維斯特三世
148. Benedict IX (1045)
本篤九世
149. Gregory VI (1045-46)
額我略六世
150. Clement II (1046-47)
克萊門二世
151. Benedict IX (1047-48)
本篤九世
152. Damasus II (1048)
達瑪穌二世
153. St. Leo IX (1049-54)
聖良九世
154. Victor II (1055-57)
維克多二世
155. Stephen X (1057-58)
斯德望十世
156. Nicholas II (1058-61)
尼古拉二世
157. Alexander II (1061-73)
亞力山大二世
158. St. Gregory VII (1073-85)
額我略七世
159. Blessed Victor III (1086-87)
真福維克多三世
160. Blessed Urban II (1088-99)
真福烏爾朋二世
161. Paschal II (1099-1118)
巴斯加二世
162. Gelasius II (1118-19)
哲拉修二
163. Callistus II (1119-24)
加利斯都斯二世
164. Honorius II (1124-30)
奧諾里奧二世
165. Innocent II (1130-43)
依諾增二世
166. Celestine II (1143-44)
策肋定二世
167. Lucius II (1144-45)
路西烏斯二世
168. Blessed Eugene III (1145-53)
真福恩仁三世
169. Anastasius IV (1153-54)
亞納大削四世
170. Adrian IV (1154-59)
阿德里亞四世
171. Alexander III (1159-81)
亞力山大三世
172. Lucius III (1181-85)
路西烏斯三世
173. Urban III (1185-87)
烏爾朋三世
174. Gregory VIII (1187)
額我略八世
175. Clement III (1187-91)
克萊門三世
176. Celestine III (1191-98)
策肋定三世
177. Innocent III (1198-1216)
依諾增三世
178. Honorius III (1216-27)
奧諾里奧三世
179. Gregory IX (1227-41)
額我略九世
180. Celestine IV (1241)
策肋定四世 181. Innocent IV (1243-54) 依諾增四世
182. Alexander IV (1254-61)
亞力山大四世
183. Urban IV (1261-64)
烏爾朋四世
184. Clement IV (1265-68)
克萊門四世
185. Blessed Gregory X (1271-76)
真福額我略十世
186. Blessed Innocent V (1276)
真福依諾增五世
187. Adrian V (1276)
阿德里亞五世
188. John XXI (1276-77)
若望二十一世
189. Nicholas III (1277-80)
尼古拉三世
190. Martin IV (1281-85)
瑪爾定四世
191. Honorius IV (1285-87)
和諾理四世
192. Nicholas IV (1288-92)
尼古拉四世
193. St. Celestine V (1294)
策肋定五世
194. Boniface VIII (1294-1303)
波尼法爵八世
195. Blessed Benedict XI (1303-04)
真福本篤十一世
196. Clement V (1305-14)
克萊門五世
197. John XXII (1316-34)
若望二十二世
198. Benedict XII (1334-42)
本篤十二世
199. Clement VI (1342-52)
克萊門六世
200. Innocent VI (1352-62)
依諾增六世
201. Blessed Urban V (1362-70)
真福烏爾朋五世
202. Gregory XI (1370-78)
額我略十一世
203. Urban VI (1378-89)
烏爾朋六世
204. Boniface IX (1389-1404)
波尼法爵九世
205. Innocent VII (1406-06)
依諾增七世
206. Gregory XII (1406-15)
額我略十二世
207. Martin V (1417-31)
瑪爾定五世
208. Eugene IV (1431-47)
恩仁四世
209. Nicholas V (1447-55)
尼古拉五世
210. Callistus III (1455-58)
嘉利三世
211. Pius II (1458-64)
庇護二世
212. Paul II (1464-71)
保祿二世
213. Sixtus IV (1471-84)
西斯篤四世
214. Innocent VIII (1484-92)
依諾增八世
215. Alexander VI (1492-1503)
亞力山大六世
216. Pius III (1503)
庇護三世
217. Julius II (1503-13)
儒略二世
218. Leo X (1513-21)
良十世
219. Adrian VI (1522-23)
阿德里亞六世
220. Clement VII (1523-34)
克萊門七世
221. Paul III (1534-49)
保祿三世
222. Julius III (1550-55)
儒略三世
223. Marcellus II (1555)
瑪策祿二世
224. Paul IV (1555-59)
保祿四世
225. Pius IV (1559-65)
庇護四世
226. St. Pius V (1566-72)
聖庇護五世
227. Gregory XIII (1572-85)
額我略十三世
228. Sixtus V (1585-90)
西斯篤五世
229. Urban VII (1590)
烏爾朋七世
230. Gregory XIV (1590-91)
額我略十四世
231. Innocent IX (1591)
依諾增九世
232. Clement VIII (1592-1605)
克萊門八世
233. Leo XI (1605)
良十一世
234. Paul V (1605-21)
保祿五世
235. Gregory XV (1621-23)
額我略十五世
236. Urban VIII (1623-44)
烏爾朋八世
237. Innocent X (1644-55)
依諾增十世
238. Alexander VII (1655-67)
亞力山大七世
239. Clement IX (1667-69)
克萊門九世
240. Clement X (1670-76)
克萊門十世
241. Blessed Innocent XI (1676-89)
真福依諾增十一世
242. Alexander VIII (1689-91)
亞力山大八世
243. Innocent XII (1691-1700)
依諾增十二世
244. Clement XI (1700-21)
克萊門十一世
245. Innocent XIII (1721-24)
依諾增十三世
246. Benedict XIII (1724-30)
本篤十三世
247. Clement XII (1730-40)
克萊門十二世
248. Benedict XIV (1740-58)
本篤十四世
249. Clement XIII (1758-69)
克萊門十三世
250. Clement XIV (1769-74)
克萊門十四世
251. Pius VI (1775-99)
庇護六世
252. Pius VII (1800-23)
庇護七世
253. Leo XII (1823-29)
良十二世
254. Pius VIII (1829-30)
庇護八世
255. Gregory XVI (1831-46)
額我略十六世
256. Ven. Pius IX (1846-78)
可敬庇護九世
257. Leo XIII (1878-1903)
良十三世
258. St. Pius X (1903-14)
聖庇護十世
259. Benedict XV (1914-22)
本篤十五世
260. Pius XI (1922-39)
庇護十一世
261. Pius XII (1939-58)
庇護十保祿二世
266. Benedict XVI (2005-2013)
本二世
262. John XXIII (1958-63)
若望二十三世
263. Paul VI (1963-78)
保祿六世
264. John Paul I (1978)
若望保祿一世
265. John Paul II (1978-2005)
若望篤十六世
267. Francis I (2013-?)
方濟各

(譯)

教宗作為羅馬主教

教宗作為羅馬主教

聽說教皇是羅馬主教。怎么可能呢?他能同時擔任兩個職位嗎?

的職位是教。他的管轄被稱為“羅馬教廷”或“宗座”。后一個名字基於羅馬主教是伯多祿的繼承者的信念。教也是梵蒂岡的國家元首,梵蒂岡是一個被意大利首都羅馬包圍的主權城邦。
(譯)

教宗本篤十六世辭職后的事情

本篤十六世辭職后

人們都知道教本篤十六世已經辭職了。一旦他不再是教,他會怎么樣?

目前,我們知道:

a. 本篤十六世將不得不交出被稱為“漁夫戒指”的教戒指。它會被砸碎。教戒指是權威的象徵,在教任期結束時,無論是死亡還是退休,都會被打碎。

b. 本篤十六世將不再享受瑞士衛隊。

c. 他不再穿紅鞋了。

d. 他將繼續穿白色的絲襪。

e. 他將被稱為“名譽教”,意思是“退休但保留頭銜”。

f. 他將被稱為“本篤十六世教陛下”,或者是名譽教,或者是榮譽羅馬教

g. 他將被要求於2013228日離開教官邸,這是他擔任教的最后一天。

(譯)

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辭職

本篤十六世的辭職

教皇本篤十六世是否真的辭去了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宗

是的,2013211日,教本篤十六世向全世界宣布他的辭職將於2013228日生效。以下是他在2013210日發表的聲明:

親愛的兄弟們:

我召集你們召開這次樞機主教會議不僅是為了三位真福封聖,也是為了向你們宣布一個對教會生活十分重要的決定。

我經過在天主面前的反復深思熟慮,我確切地感到因為年齡的緣故我的力量已經無法勝任伯多祿的職責了。

我深知,因着精神方面的意義,這一職責不僅要用語言和行動來完成,而且還要承受為數不少的磨難、祈禱。

總之,在迅速多變、攪動着信仰生活重大問題的的當今世界上,要掌管聖伯多祿的船、宣講福音,既需要身體的也需要精神上的力量。而近几個月以來,這種力量在我身上驟減,以至於我不得不承認我無力掌管好交給我的這一職責。

為此,在深刻認識到此舉的利害關系的同時、在完全自由的情況下,我宣布放棄二OO五年四月十九日樞機們交給我的羅馬主教、聖伯多祿繼承人的職責。

為此,從二O一三年二月二十八日二十時起,羅馬,聖伯多祿所在地將進入教宗空缺狀態、將由有關人士召集樞密會議,選舉新的教宗。

親愛的兄弟們,我衷心感謝你們所有的愛以及與我一同承擔的全部重任;請你們寬恕我的缺點。現在,我們將聖教會交托給她的牧首,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祈求祂至聖之母瑪利亞用她的慈母之愛,在樞機主教們選舉新教宗時眷顧他們。至於我,未來也會全心全意地用祈禱的一生為天主的聖教會服務。

梵蒂岡,2013210

本篤十六世

(譯)

政客們自絕於教會

政客們自絕於教會

聽說支持墮胎的政客們會把自己逐出教會。如果主教不開除他()的話,怎么會發生呢?

首先,必須明白有兩種類型的絕罰。它們是:

1. 有由主教施加并在當時生效的“待科罰”。

2. 有“自科罰”,這是在執行行動時自動發生的。因此,如果一個人說她支持墮胎,那么她就會自動被逐出教會。

教會法典1314:“ 罰,通常為待科罰,因此,非經宣判,犯人不受其約束;如法律或命令明言為自科罰時,犯罪成立後,犯人立即受其約束。

下面是發生科絕罰的例子。在這種情況下,用墮胎問題

a. 通過建議 (為墮胎提供建議、意見或指示)

b. 通過命令 (要求,命令墮胎,如在軍隊中)

c. 通過同意 給予許可,同墮胎,同意)

d. 通過挑釁 (敢於墮胎)

e. 通過贊美或奉承 (歡呼,為自己選擇墮胎而鼓掌,贊揚)

f. 通過隱藏 (隱藏行動,掩蓋墮胎)

g. 通過參(參加墮胎,分享)

h. 通過沉默 (裝聾作啞,在墮胎問題上保持不出聲)

i. 通過為所做的壞事辯護 (為墮胎證明合法提出理由)

正如上述所列贊賞的那樣,任何贊成墮胎、支持墮胎或投票支持墮胎的政治家,都會自動被天主教會逐出教會。

被逐出教會的人不能再領聖體。如果被逐出教會的人在被逐出境的懲罰下死亡,這樣的人將

現在,關於驅逐,有些情況下,一個人不能自動逐出教會。這種情況涉及:

教會法典第1323條:違法或背命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罰:

1. 未滿十六歲者;

2. 非因過失而不知違法或背命的事實者;不注意及錯誤以不知論。

3. 其行為出於不可抗力或出於不能預見或不能預防之情形者;

4. 其行為出於重大,雖為相對重大的畏懼,或急需或重大困難者;但其行為本質為惡行或為害人靈者,不在此限;

5. 對無理侵犯自己或他人之人,行使合法自衛者;但自衛應保持 必要的限度;

6. 心神錯亂者;但 1324 1 1 款及 1325 條的規定不變;

7. 非因過失認為有 4 款或 5 款所述情事之一者。

如果上述任何一項例外都不適用,墮胎的有罪方將自動 (“當然”) 被逐出教會,稱為“自科罰”。這是立即發生的,即使除了天主之外,沒有人知道所犯的罪行。因此,如果一位政治家支持墮胎,他/她就會自動被逐出教會,而不必被主教告知。如果這樣一個人死在他/她的罪孽中,他/她將

(譯)

羅特的妻子變為鹽柱

的妻子變為鹽柱

根據“創世紀”第1926節,的妻子背棄天主回頭觀看時,她變為鹽柱。那根鹽柱在哪里?從來沒有聽說過它的位置吸引基督教

當閱讀“聖經”時,必須意識到,四千年前,報道事件的方式往往是以故事的方式進行的,所以不管誰聽到了,他都會記住。這并不意味着這一事件實際上發生在所描述的情況下。在報道這個故事時,最重要的是所傳達的信息。

在羅妻子的故事中,信息是她違背了天主的旨意,因此而死了。鹽柱是從哪里來的?可能是羅的妻子死的地方有天然的鹽。那個特定的區域可能的妻子死的地方而為人所知

我們必須從鹽柱中學到的是,天主確實懲罰那些不服從的人。這并不意味着每一個違背天主的人都會死。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罪過受到懲罰。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