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反望德的罪

違反望德的罪
違反望德的罪是:
• 推測。 推測的根本目的是否認超自然秩序。 這是一種基於概率的態度或信念。 在他身上發現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救贖,而沒有做任何應得的事情,或者為自己的罪過赦免而不悔改。 那些在沒有自己努力的情況下期待天主幫助的人中也會發現這一點。

一個例子是某人很少祈禱,因為他沒有必要尋求天主的幫助。
• 絕望。 這意味失去所有希望,放棄希望或期望的狀態,被徒勞或失敗感所制服。 一個例子是有人拒絕相信天主會給他必要的幫助以拯救他的靈魂。 另一個例子是某人從事非法業務賺錢,因為他不相信天主會幫助他滿足他和家人的需要。 這是拒絕相信神聖的天意。
(譯)

違反信德的罪

違反信德的罪
違反信德的罪是:
• 叛教。 ——這是天主教徒完全放棄信仰,宣稱為非基督教宗教或完全不相信基督教的時候。
• 異端。 ——這是異教徒的信仰,他反對天主教教會神聖啟示的教導。 換句話說,異端是盡管有理由和對教義的解釋,但仍堅持否認天主教教義的人。

•冷淡。——这是一种宗教与另一种宗教一样好的信念。 换句话说,天主教信仰等于英国国教信仰或路德教会信仰。 这拒绝了天主教是母教的事实。 其他教会(宗派)是彼此的姊妹教会,天主教会除外。
• 与其他宗教认同自己。 这是天主教徒声称自己已经成为新教徒或接受其他信仰(例如耶和华见证会等)的时候。
(译)

違反愛德的罪

違反愛德的罪
違反愛德的罪主要是:
• 對天主的仇恨。 例如,那些說他們恨天主是因為天主允許人們受苦,或者是那些討厭耶穌的靈性教導反對言行不一的人。
• 對近人的仇恨。 這種仇恨的例子可能與狗整夜吠叫,貓使用草坪作為廁所以及發現花園已被挖掘過有關。 其他例子是指責近人閑話方式,或不喜歡這個人的種族或文化。

• 妒忌。 這意味對另一個人的成功感到不滿,因為我們并不是成功的自我。 這在競技體育中很常見。 眾所周知,父母通常在很小的時候就將這種種子植入他們的孩子中。
• 懶惰。 這意味耍懶惰,拒絕對他人做善事,拒絕自願參加天主教愛德事業,不反對墮胎或安樂死等反基督教的政治決定。

• 搬弄是非。 這意味要成為他人的壞榜樣,鼓勵他人犯罪。 從通奸到教堂禮儀時談話,尤其是在祭獻期間。
(譯)

參與他人罪孽的9個方式

參與他人罪孽的9個方式
一個人參與另一人的罪過的9種方式是什么?
它們是:
1. 通過咨詢(提供勸告、意見或指示)。
2. 通過命令(要求,命令,例如在軍隊中。)
3. 通過允諾(給予許可,批准,同意)。
4. 挑釁(敢於)
5. 贊美或奉承(歡呼,鼓掌,稱贊)
6. 通過隱滿(隱藏動作,掩蓋)。
7. 通過參加(參與)。
8. 通過沉默(裝啞巴,保持沉默)。
9. 通過辯護所犯下的罪(證明,贊成)。
(注意:參與另一人的犯罪意味着一個人與犯下該罪行的人一樣犯罪。例如,如果您鼓勵某人進行墮胎,那么您就犯了墮胎罪。)
(譯)

夢中犯罪

夢中犯罪
在夢中有可能犯罪嗎?有時醒來,記得曾經做過的一個不潔的夢。對此感到恐懼,不知道如何阻止這種夢的發生。能幫這個忙嗎?
關於有罪的夢,重要的是要記住必須滿足三個條件才能說一個人犯了罪。這些條件是:
1. 必須是一件大事;
2. 必須充分了解這是大罪;
3.必須在完全同意的情況下進行。 (天主教教理#1857)
夢想中無法滿足以上條件2和3。因此,做夢時不能犯罪。
當一個人做夢時,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潛意識。因此,他不同意(第3條)。他也沒有能力辨別自己的想法是否犯罪(#2)。
能否阻止這種夢的發生? 這取決於個人是否在做可能導致犯罪夢的事情。 有些人在睡前吃了丰富的食物后就生動地記得自己的夢。 消化不良也可能導致夢。 那些在睡前接受色情制品的人夢見自己具有性欲。 娛樂性色情制品是指閱讀色情材料,查看裸照,參與成人聊天室(帶或不帶網絡攝像頭)。
個人在接受色情制品時即犯罪,在此期間,滿足了上述三個犯罪條件。 隨之而來的夢是犯罪行為的后果,是無法由意識控制的夢,不是犯罪。
(譯)

原罪

原罪
什么是原罪?
“原罪”可能意味着兩件事。 首先,它可以是對亞當犯下的罪的關系。 其次,它可以是對亞當罪惡后果的關系,是對人類成為亞當后裔結果所繼承的污點的關系。
“原罪”與“實際罪”不同。 “實際的罪過”是一個人所犯的罪。 “實際犯罪”是通過做惡(犯罪)或不做善事(不犯罪)而與天主的旨意和法律背道而馳的行為。 “實際的罪過”可以是“大罪”或“小罪”。 “大罪”毀壞信仰。 “小罪”不會毀壞信仰。

“實際的罪過”包括通過思想,欲望,言語,行動或不作為,反對天主律法的自由意志。
聖經對原罪有任何支持嗎?
以下兩個段落支持原罪:

故此,就如罪惡藉着一人進入了世界,死亡藉着罪惡也進入了世界;這樣死亡就殃及了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成義也是如此──沒有法律之前,罪惡已經在世界上;但因沒有法律,罪惡本不應算為罪惡。但從亞當起,直到梅瑟,死亡卻作了王,連那些沒有像亞當一樣違法犯罪的人,也屬它權下:這亞當原是那未來亞當的預像。(羅5:12-14)
就如在亞當內,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內,眾人都要復活;(格前15:22)

天主教教理對原罪有何評論?
以下段落來自天主教教理:
第396條:天主按自己的肖象造了人,並讓人享有祂的友誼。作為有靈的受造物,人只有自由地服從天主,才能維持此種友誼。這就是禁止人吃知 善惡樹果子的意義,「因為那一天你吃了,必定要死」(創 2:17)。「知善惡樹」(創 2:17)象徵性地指出不可跨越的界限,作為受造物的人必須甘願服膺,並懷著信心予以尊重。人隸屬於造物主,應服從創造的規律和倫理法則,因為這些規律和法則引導人使用自由。 人的第一個罪。
第397條:人受了魔鬼的誘惑後,喪失了心中對造物主的信賴,並妄用本身的自由,違背了天主的命令。人的第一個罪就在於此。因此,每個罪都是一種違抗天主命令的行為,及對祂的仁愛缺乏信賴。
第398條:因這罪,人愛自己勝於天主,從而輕視了天主:他選擇了自己,而反對天主,不顧自身受造物的身分,因此罔顧了自己的利益。最初在一種聖德狀態下構成的人,原來由天主預定在榮耀中圓滿地「分享神的生命」。但因了魔鬼的誘惑,他要「如同天主」,但卻「不要天主,超越天主,不服從天主」。
第399條:聖經描繪了這第一次背命的悲慘後果。亞當和厄娃立即失落了原始聖德的恩寵。他們害怕天主,對祂有一種錯誤的形象,誤以為祂是唯恐失去自己特權的天主。
第400條:他們因原始義德所享有的和諧已遭破壞;靈魂上的精神官能對身體的控制也被摧毀;男人與女人的結合處於緊張狀態;他們的關係將帶有私慾和奴役對方的傾向。與受造物的和諧也告決裂:有形的受造物開始與人疏遠和敵視。為了人的緣故,「受造之物被屈服在敗壞的狀態 之下」(羅 8:20)。最後,那預先明確地警告的抗命後果將必實現:人要歸於土,即那用來塑造人的土。死亡從此進入了人類的歷史。
第401條:自從這第一個罪以後,世界便真的被罪惡的「入侵」所沖擊:加音殺死自己的弟弟亞伯爾;世界的普遍敗壞無不是罪惡的後果。在以色列的歷史中,罪惡經常顯示出來,尤其是對盟約的天主不忠,和觸犯梅瑟法律。即使在基督救贖後,罪惡在基督徒中也從多方面顯露出來。 聖經和教會的聖傳,不斷地提及罪惡在人類歷史中的臨在和普遍性: 天主啟示所告知我們的,與我們的經驗正好吻合。的確,人若觀察自己的內心,就會發現自己傾向於惡,沉淪於眾多的淒慘境況中;而這些境況絕不可能來自美善的造物主,很多次,人因不肯承認天主為其根源,便破壞了那個使他走向自己最後目標的應有秩序,同時也破壞了一切的和諧,不論是人本身的、人與人之間的或人與整個受造界之間的。
(譯)

社會犯罪的含義

社會犯罪的含義
最近聽到提及“社會犯罪”。 那是什么?
簡而言之,它意味着許多不同的人做出數百萬種不同的自私選擇的結果。 導致社會境遇和制度的罪惡與天主的善良相悖。
根據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對主教、神職人員及信徒關於“和解與悔改”的后主教會議宗座講道,社會犯罪涉及:

談到社會犯罪,首先意味着要認識到,由於人類的團結是真實而具體的,它既神秘又無形,因此每個人犯的罪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其他人。
然而,某些罪惡本身就搆成了對近人的直接攻擊,更確切地說,按福音的語言,是對他人的兄弟姐妹的攻擊。他們冒犯天主,因為他們冒犯近人。
這些關系并不總是符合天主的計划,天主打算在世界上實現正義,并在個人,團體和人民之間實現自由與和平。
社會犯罪的例子有節育,濫用毒品,污染,種族主義,奴隸制和不公正的戰爭。
(譯)

發誓的罪

發誓的罪
天主教會關於發誓的罪有什么教導? 除了妄呼上主的至聖聖名外,從未認為發誓是一種罪過。 一些天主教徒認為,所有形式的發誓都是有罪的。 是嗎? 還是只是個人觀點?
首先,作為基督徒,我們的每一個舉動都應達到建立基督奧體的目的。 宣誓沒有陶冶任何人。 它不會促進智能對話。
對於某些人來說,粗言穢語是指一切,從妄呼上主的至聖名到詛咒,褻瀆,乃至陳舊丑陋的褻瀆。

根據天主的第二條誡命,“凡不可妄呼上主你天主的名。” (出20:7)更具體地說,一個人必須尊重天主的聖名。在整個聖經中,天主的聖名被認為是神聖的。祂向那些相信的人透露自己的名字,并通過這個啟示邀請他們建立親密的個人關系。當你繼續寬松地使用天主的名字作為毫無意義的表達方式時,你如何與天主建立親密的個人關系。不要讓這種壞習慣逐漸蔓延到你的談話中。
第二條誡命不僅僅表現出對天主聖名的尊重。我們應該表達對天主所有創造物的尊敬,例如聖母,聖人,天使;用撒旦,地獄之類的詞來表達諸如“ damm it!”(該死!他媽的)之類的詞,濫用與教堂相關的詞,例如聖爵或聖體龕。盡管這些表達方式已經成為習慣,但它們反映出內心的一切,完全不尊重天主及其創造物。

關於那些發誓的人,聖經說:
“死亡和生命,全在乎唇舌;放縱唇舌的,必自食其果。”(箴18:21)
我們的話語是我們思想和內心的指示。 耶穌說:“因為心裏充滿什麼,口裏就說什麼。善人從善庫裏,取出善來;惡人從惡庫裏,取出惡來。”(瑪12:34-36)
“因為憑你的話,要定你為義人;也憑你的話,要定你為罪人。”(瑪12:37)

(譯)

犯罪的機會

犯罪的機會

天主教會關於的機會”是什么意思?

犯罪的機會是指致人犯罪的“人,地方或事物”。

例子:

人:一個人的壞影響。 與該人閑逛時,您會參與偷竊。

地點:去酒吧時,你會喝醉然后與其他人打架。

事情:當您上網時,您會被色情吸引。

如果您能夠認識到人生中的犯罪機會,則可以設法避免它們,以免犯罪。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