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代父母的要求
天主教法典874 條
1 項 – 接受代父母職務者,應該:
1° 由領洗人,或其父母,或父母的代理人,如果這些皆缺少時,則由堂區主任或施洗人指定為代父母,而且代父母本人應有此能力並有意盡此職務;
2° 年滿十六歲,但教區主教另有規定,或因正當的理由,堂區主任或施洗人認可其他年歲者,不在此限。
(譯)
作為代父母的要求
天主教法典874 條
1 項 – 接受代父母職務者,應該:
1° 由領洗人,或其父母,或父母的代理人,如果這些皆缺少時,則由堂區主任或施洗人指定為代父母,而且代父母本人應有此能力並有意盡此職務;
2° 年滿十六歲,但教區主教另有規定,或因正當的理由,堂區主任或施洗人認可其他年歲者,不在此限。
(譯)
“代子女” 的意義
代子女是指即將通過聖洗聖事進入天主教的孩子。
在聖洗儀式上,代子女需要一位或兩位代父母,他們承諾幫助父母在天主教信仰中撫養孩子。如果有兩個代父母,那一定是一個男的和一個女的。
女孩稱為代女,男孩叫代子。
因此,當一名婦女 (代母) 提到她的代子女 (代女或代子) 時,她指的是她作出承諾兒童在天主教信仰中長大,她代表太小的孩子 (例如:嬰兒) 不能作出這種承諾。
(譯)
代父母的定義
代父母是什么?
代父母是“贊助人” 的同義詞,是為受洗者對信仰作貢獻的人。莊嚴的洗禮需要代父母。代父母承擔義務,在孩子父母死亡或忽視的情況下,教導孩子,以履行洗禮的承諾。作為代父母,創造了一種在教會律法中得到承認的靈修關系。
(譯)
天主的起始
天主是什么時候開始存在的?
“天主沒有開始,祂過去是,將來也永遠是。”
——#14巴爾的摩教理
(譯)
天主的屬性
許多屬性與天主相關。新教通常將天主與三個屬性聯系在一起。它們是:
• 天主無所不知
這意味着上帝是全知的。沒有什么能瞞着天主。
• 天主是萬能的
這意味着天主是全能的。無論在天堂還是在世上,沒有人比天主更強大。
• 天主是全在的
這意味着天主無處不在。任何地方都躲不過天主。
除了上述天主的屬性之外,下列屬性也與天主相關:
• 天主是神聖的
神性勝過人性。只有天主是神聖的。神性屬於神聖至高無上者。神聖這個詞不能也必不與人性有關,也不能與萬福童貞聖母瑪利亞聯系在一起。因為只有天主是神聖的。虛假的神不可能是神聖的。因為他們不分享天主的屬性。
• 天主是不朽的
天主是永恆的。祂不會死。祂是起始(阿爾法)和終結(歐米茄)。祂的過去是永恆的,祂的未來依然是永恆的。
• 天主就是愛
天主是完美的愛。祂身上沒有一點仇恨。因為天主是愛,愛是被分享的,所以天主創造了天堂和世間一切與祂分享祂丰富的愛。
• 天主是全善的
天主享有完好的美善。沒有任何美善能超越神聖的美善。
• 天主是生命
天主就是生命。他是世上和天堂上所有生命的源泉。通過天主,所有的生命都得到維持。
• 天主是無形的
天主聖父,上主的神聖意識,是無形的。祂是看不見的,因為即使在第一件東西被創造之前,天主是無形的。由於智力的精神活動沒有形式,天主聖父是無形的。
• 天主是真理
天主是完美的真理。在天主內,找不到謊言。因為完美的真理不會欺騙。
• 天主是不變的
最后,天主是不變的。神聖的完美不可能變得更好或更壞。這是終極的完美,這樣的完美不可能改變。
(譯)
神父能在主日或大瞻禮彌撒中省略 “光榮頌”(Gloria)嗎?
根據 “羅馬彌撒一般指示” 第53條,該條規定:
光榮頌(天主在天受光榮)
光榮頌是一首最古老、最受尊敬的贊美詩,教會藉著它聚集於聖神,光榮和懇求天主聖父及羔羊。這首贊美詩的文本不能被任何其它取代。這首歌由神父,或如果合適,由領唱者或唱經班吟唱,但不是由每個人一起唱,就是由信徒與唱經班交替吟唱。如果不唱,則由大家一起朗誦,或由兩個唱經班對答。
除了將臨期和封齋期,它在主日,也在大瞻禮和節日,特別在更荘嚴的慶典時吟唱或誦念。
(譯)
恩賜的眼淚
聖依納爵勞耀拉說,我們應該為眼淚的恩賜祈禱。這是奇妙的恩賜,被形容為 “洗滌靈魂”。當我們祈禱時,我們應該被超越生活中體驗天主的通常情緒而感動,這樣它就完全 淹沒了我們。在祈禱中,我們應該思考自己的罪過,不是被罪孽壓服,而是被天主寬恕我們的至愛所壓倒。我們流淚是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是 “被愛的罪人”。
在拜聖體、私下默想、念玫瑰經,有時在望彌撒時,人們會感受到壓倒性的恩寵的眼淚。
(譯)
敬畏之恩 (Fear)
簡言之,敬畏之恩幫助我們尊敬天主,并希望在一切中取悅祂。這不是害怕天主,而是害怕冒犯祂。
當教宗方濟各在2014年6月11日談到敬畏之恩時,他說,這并不意味着我們應該害怕天主,而是提醒我們去做正確的事情。
敬畏上主是個警鐘,人若不在正道上,就陷在邪惡中。
當他遠離天主,利用每個人,當他生活在金錢、虛榮、權力或驕傲中時,對天主的神聖恐懼就會引起他的注意:你不會像這樣快樂,這樣你就會失敗。
教皇方濟各說:“敬畏上主是聖神的恩賜,并不意味着害怕天主,因為我們知道天主是我們的父親,永遠愛和寬恕我們。”
這 “不是卑躬屈膝的恐懼,而是一種對天主偉大快樂意識和感恩的認識,只有在祂內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和平。” 聖神住在我們心裏的時候,逐漸使我們獲得安慰和平安。
這種和平是 “那些把所有的信任托付給天主,並感覺受到保護的人的態度,就像一個孩子和他的父親。” 通過敬畏上主,我們如耶穌所要求的,成為像小孩子一樣,信靠我們天父的良善和保護。
這恩寵 “讓我們以謙卑和順服的態度效法上主,不是以逆來順受的和被動的態度,而是以勇氣和喜悅。”
“祂使我們成為基督徒,相信我們不是出於恐懼而服從主,而是被祂的父愛徵服了。”
敬畏主是一種 “警鐘”,它喚醒我們 “在我們的生命中存在罪惡”,并提醒我們,總有一天,我們將 “對正義的法官負責”。當我們開始犯罪時,這份屬靈的恩賜可以幫助信徒回到正確的道路上。
敬畏上主讓我們所有的人 “明白總有一天,一切都會結束,我們必須對天主負責。”
“讓我們祈禱,對天主的敬畏,連同聖神的其他恩賜,使我們在信仰上重新振作,并不斷提醒自己,只有在天主的幫助下,才能找到最終的幸福、自由和滿足。”
(譯)
孝愛之恩 (Piety)
簡單地說,孝愛之恩幫助我們去愛和表明尊敬天主如我們的父親,對所有的人如我們的兄弟姐妹,這樣我們對天主和人類的服務不會成為負擔。
教宗方濟各認為,孝愛并不是在世人面前緊閉自己的眼睛,戴上一張可愛小天使的臉。孝愛是向天主敞開心屝,伸出雙臂,擁抱每一個人像兄弟姐妹一樣。
“聖神賜給我們孝愛之恩,使我們溫順、平靜、忍耐,與天主和平相處,以溫柔服事別人。”
“有些人認為孝愛就是閉上眼睛,戴上一張可愛的天使臉,對不對?假裝成聖人” 比你更聖。
但孝愛是認識到 “我們屬於天主,我們與天主緊密聯系,這種關系賦予了我們整個生命的意義,并使我們堅定地與他交流,即使在生命中最困難和焦慮的時刻也是如此”。
與主的這種個人關系不是出於義務或壓力而產生的。這是一種 “發自內心的關系”,一種 “改變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充滿熱情和喜悅的友誼”,感激、贊美和 “對天主的真摯崇拜”。
當聖神幫助我們感受到主的臨在和祂對我們的愛時,它溫暖了我們的心,驅使我們几乎自然地祈禱和頌揚。
一旦人們體驗到天主如父親的愛的關系,“它幫助我們把這種愛傾注到別人身上,并認可他們如兄弟姐妹。”
“孝愛是關於身份和歸屬。那就是為什么它使人們“真正能夠與那些快樂的人一起歡樂;與哭泣的人一起哭泣;接近孤獨或處於困境中的人;糾正那些錯誤的人;安慰受難者;歡迎和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教宗引用聖保祿羅馬書的章節(8:14-15), “因為凡受天主聖神引導的,都是天主的子女。其實你們所領受的聖神,並非使你們作奴隸,以致仍舊恐懼;而是使你們作義子。因此,我們呼號:「阿爸,父呀!」”
“讓我們求上主賜給我們聖神的恩賜,克服我們的恐懼和不確定,也克服我們不安和不耐煩的精神,使我們成為天主和祂愛的喜樂見證。”
教宗要求人們祈禱,他們可以以一種真正的,而不是強迫或假的方式崇拜天主,并 “以溫柔和微笑” 為他人服務。
(譯)
明達之恩 (Knowledge)
明達之恩幫助我們衡量與天主有關的被創造的事物,并將它們視為工具,而不是目標。
據教宗方濟各2014年5月21日向他的聽眾談到聖神的明達之恩,解釋說,它啟發了我們的人類觀點,并幫助我們在整個受創造物中看到天主。
“明達之恩使我們與天主對事物和人的凝視協調一致。”
“通過這屬靈的恩賜,使我們能在天主慈愛計划的光照中,看見每一個人,以及我們周圍的世界。”
“這個明達并不局限於人類對自然的認識,” 而是通過創造 “讓我們感知天主的偉大和祂對自己創造物的愛”。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以創造者天主的眼光看所有受造物的美好、和諧與美善。” “很明顯,從阿西西的聖方濟各和其他許多聖人的生活中,明達之恩帶來對自然界感恩的思考和對造物主的喜悅贊美。“
“受造物的美好和浩瀚告訴我們有造物主,并邀請我們敬拜祂。” “它強調天主自己對祂的工作很滿意:一切都是好的,人是‘非常好’的。”
“這個恩賜為造福整個人類大家庭,對我們的資源進行明智的管理。”
明達之恩也 “阻止我們把我們的視野只局限於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物,忘記它們在秩序、價值和美好上超越自己,指向天主”,天主是 “它們的源泉和終極目的”。
他解釋說,用天主的眼光來看,明達之恩是 “一種親切而尊敬的凝視,提醒我們有危險,即相信自己是受造物絕對的主人,隨心所欲、無限制地處置它。”
“受造物不是我們的財產,更不是少數人的財產。這是天主賜給我們的恩典,叫我們照顧它,并且尊重地使用它,為大眾的利益。
羅馬教宗結束了他的反思,鼓勵在場的人祈求聖神 “幫助我們在知識中成長,使我們能夠感知天主引導世界的愛。感謝他,贊美祂無限的美善和愛。”
“ 願我們把周圍的一切都看作是天主的工作成果,把我們的同胞看作兄弟姐妹。”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