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klesis”这个词的意思
”Epiklesis”(求圣神降临)是一个希腊词,意思是“求助”或“呼吁”。这个求圣神是弥撒圣祭祈祷的一部分,指的是当神父呼吁圣神在制备弥撒中要祝圣的面饼和酒的时候念的经文。
当神父把他的手伸到的要献之物上面时,他是祈求圣神降临。求助呼吁的祈祷文取决于当天使用的獻禮經。
在求助呼吁的那一刻,辅祭者可以摇铃,使每个人会注意。
(譯)
“Epiklesis”这个词的意思
”Epiklesis”(求圣神降临)是一个希腊词,意思是“求助”或“呼吁”。这个求圣神是弥撒圣祭祈祷的一部分,指的是当神父呼吁圣神在制备弥撒中要祝圣的面饼和酒的时候念的经文。
当神父把他的手伸到的要献之物上面时,他是祈求圣神降临。求助呼吁的祈祷文取决于当天使用的獻禮經。
在求助呼吁的那一刻,辅祭者可以摇铃,使每个人会注意。
(譯)
通谕的目的
“ 通谕”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 “通告”,它指一封信,由教宗发出,目的是在全世界或世界的特定部分的主教中传阅。通谕(通告)通常提供对神职人员、教友或天主教外其他 “善良的人们” 的指示。
通谕的标题总是第一句话的最初的几个词。如果第一个词说结婚,那麽通谕是关于婚姻圣事。如果第一句话讲爱,通谕的内容会是关于爱。
作为一般规则,通谕官方版本是用拉丁文写的。在罕见的情况下,当谕是针对某个国家,官方的版本可能会用那个地方的语言。
通谕是主要用于教导,有时为警告,在少数情况下为谴责。
第一份通谕由教宗本笃十四世于1740年12月3日发布。此后,教宗们写了近300份通谕。
(譯)
基督宗教合一对话
天主教教会如何定义基督宗教合一对话?
简言之,“基督宗教合一对话” 包括神学交谈和讨论探索基督教的统一。两个或两个以上教会之间的对话旨在克服继承的分歧 / 差异,通常是将他们分开的教义和教会的神品和原则。
看来天主教徒和许多主要的新教教派之间的对话已经越来越远,而不是带来统一。在堕胎、婚姻的定义和主动的同性恋神职人员祝圣等道德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如果天主教会改变了对这些问题的看法,那就不再是天主教会了。
(譯)
大公會議
簡言之,大公會議是羅馬天主教會內莊嚴的大會,由教宗和樞機主教,主教,和其他高級神職人員召集并主持,經教宗確認的大公會議的決定,成為具有約束力的。大公會議必須由教宗召開。
前七次會議,到公元787年,被認為是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大公會議。接下來的十四次被認為只是羅馬天主教的會議。
前七次會議分別是:
1.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尼西亞 – 325年的第一次大公會議形成了尼西亞信經的文字,譴責阿里烏派異端。
2.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君士坦丁堡 – 381年第二大公會議重新確認了《尼西亞信經》,并加入聖神與聖父、聖子同性同體的內容。
3. 以弗所公會議,以弗所 – 431的第三次大公會議宣布聖母為天主之母,譴責伯拉糾。
4. 稱卡爾西頓會議,稱卡爾西頓 – 451年第四次大公會議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 (人性和神性)。
5. 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君士坦丁堡 – 在553舉行的第五次大公會議將“基督一性論”視為異端,俄利根的著作是異端。
6. 第三次君土坦丁堡公會議,君士坦丁堡 – 680-681年第六次大公會議譴責“基督意志單一說”為異端,宣稱耶穌乃天主的“道成肉身”,具有天主性和人性。
7. 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尼西亞 – 787年的第七次大公會議,駁斥聖像破壞運動和聖像敬禮納為正統教義。
其后14次大公會議是:
1. 第四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 罷免作為篡位者、君士坦丁宗主教佛提握一世,恢復了他的前任聖依納爵。在這次會議中君士坦丁堡教會接受佛提烏斯已被教宗宣布廢黜這一行動。(869-870)
2. 第一次拉特朗大公會議 – 討論主教的神權和世俗權利加以區別和規定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其中的作用。(1123)
3. 第二次拉特朗大公會議 – 重申第一次拉特朗大公會議和解決神職人員的紀律(服裝、婚姻——強調神職人員的獨身制)。(1139)
4. 第三次拉特朗大公會議 – 限制由樞機主教選舉教宗,以三分之二的多數選舉產生。譴責買賣聖職,規定神品聖事的最底年令(主教要三十歲以上)。(1179)
5. 第四次拉特朗公會議 – 接納聖體的改變,確立了教宗的領導地位。聖職人員的行為准則。(1215)
6. 第一次里昂大公會議 – 革除德皇腓特烈二世的教籍,并建立了一項支持聖地的稅收。(1245)
7. 第二次里昂大公會議 – 試圖與東正教會聯合,批准方濟各會和多明我會,什一稅支持十字軍東徵,和對教宗選舉會議制定出一些規則。(1274)
8. 維也納大公會議 – 解散聖殿騎士團。比薩會議(1409)試圖解決西方大分裂。(1311 – 1312)
一次大公會議沒有編號,因為它不是由教宗召集,結果在康斯坦斯被否定。
9.康斯坦茨大公會議 – 解決西方大分裂和譴責若望胡司。也開始教會會議。(1414 – 1418)
錫耶納會議(1423 – 1424)討論教會改革。沒有編號,因為它很快被解散了。
10. 巴塞爾,費拉拉,佛羅倫薩大公會議 – 教會謀求與東方教會改革和團結,但分裂為兩派。留在巴塞爾的教長成為教會會議的最高者。佛羅倫薩的教長與東方教會聯合,并暫時與東正教會聯合。(1431 – 1445)
11. 第五次拉特郎大公會議 – 研究教會改革。(1512 – 1514)
12. 脫利騰大公會議 – 研究天主教和反宗教改革運動,定義聖經和聖傳 及七件聖事的地位,加強神職人員的紀律教育。路德教會代表臨時出席。(1545 – 1563,中間有間斷)
13. 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 定義教宗在教會內治理的首位,和他的無誤論(指教宗在公告信德道理上的無誤,而非教宗永遠正確),否定理性主義、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研究啟示錄,闡釋 聖經及信仰與理性的關系。(1870;正式地,1870 – 1960)
14.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 研究牧區和紀律問題,處理教會和現代世界的關系,包括禮儀和普世教會合一運動。(1962 – 1965)
(譯)
東方禮天主教會
有多少東方禮天主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相通?
有23個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相通。它們是:
亞曆山大禮儀傳統:
• 科普特禮天主教會(宗主教區):開羅,[ 人口:163849 ],埃及,
• 厄立特里亞禮天主教會(大都市主教區):阿斯馬拉,[ 人口:155000 ] 厄立特里亞,
• 埃塞俄比亞禮天主教會(大都市主教區):亞的斯亞貝巴,[ 人口: 208093 ],埃塞俄比亞。
西敘利亞,包括瑪蘭卡雅格敘利亞正教會,禮儀傳統(安提約基亞禮儀部分):
• 馬龍派教會(宗主教區):拜寇爾凱,[ 人口:3105278 ],黎巴嫩,塞浦路斯,約旦,以色列,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根廷,巴西,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墨西哥。
• 敘利亞禮天主教會(宗主教區):貝魯特,[ 人口:131692 ],黎巴嫩,伊拉克,約旦,科威特,埃及,蘇丹,巴勒斯坦,敘利亞,土耳其,美國,加拿大,委內瑞拉。
• 敘利亞–瑪蘭卡禮天主教會(大總主教區):特里凡得琅,[ 人口:412640 ],印度,美國。
亞美尼亞禮儀傳統:
• 亞美尼亞禮天主教會(宗主教區):貝魯特,[ 人口 375182 ],黎巴嫩,伊朗,伊拉克,埃及,敘利亞,土耳其,約旦,巴勒斯坦,烏克蘭,法國,希臘,拉丁美洲、阿根廷、羅馬尼亞、美國、加拿大、東歐。
加色丁或東敘利亞禮儀傳統:
• 加色丁禮天主教會天主教會(宗主教區):巴格達,[ 人口418194 ],伊拉克,伊朗,黎巴嫩,埃及,敘利亞,土耳其,美國,
• 敘利亞–瑪拉巴禮教會(大總主教區):埃爾訥古勒姆(印度喀拉拉邦南部城市) – 阿那加瑪利[ 人口4602089 ],印度、中東、英國,歐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
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禮儀傳統:
• 阿爾巴尼亞天主教會(宗座署理區):[ 人口3510 ],阿爾巴尼亞,
• 白俄羅斯天主教會(現無聖統制建立):[ 人口10000 ],白俄羅斯,
• 保加利亞希臘禮天主教會(宗座代牧區):索菲亞,[ 人口10107 ],保加利亞,
• 克羅地亞,塞爾維亞和黑山拜占庭禮教會(一個東方禮教區及一個東方禮宗座代牧區):克利治維寄,魯斯基克爾斯圖爾 [ 人口21480 ] + [ 人口22653 ] ,克羅地亞、塞爾維亞和黑山
• 希臘拜占庭禮天主教會(兩個東方禮宗座代牧區):雅典,[ 人口 2325 ],希臘,土耳其,
• 匈牙利希臘禮天主教會(一個東方禮教區 和一個宗座代牧區):Nyíregyháza,[ 人口290000 ],匈牙利,
• 意大利–阿爾巴尼亞禮天主教會(兩個東方禮教區及一個自治會院區):[ 人口63240 ],意大利(從未分出),
• 馬其頓天主教會(東方禮宗座代牧區):斯科普里,[ 人口11491 ],馬其頓共和國,
• 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宗主教區):大馬士革,[ 人口 1346635 ],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巴西,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伊拉克,埃及,蘇丹,科威特,澳大利亞,委內瑞拉,阿根廷,
• 與羅馬合一的羅馬尼亞希臘禮天主教會(大總主教區):[ 人口 776529 ] 布拉日,羅馬尼亞,美國,
• 俄羅斯天主教會(兩個東方禮宗座代牧區、現在無公共的聖統):俄羅斯,中國;目前約有20個堂區和修會團體分散在全世界,包括五個在俄羅斯的,對其它治理權之主教們負責,
• 魯塞尼亞天主教會(東方禮總教區,一個宗主教區,一個宗座代牧區):烏日霍羅德,匹玆堡,[ 人口594465 ],美國,烏克蘭,捷克共和國,
斯洛伐克希臘禮天主教會(英語:Slovak Greek Catholic Church)(都主教區):斯洛伐克共和國、加拿大(1646年)
• 斯洛伐克天主教會(都主教區和一個宗座代牧區):Prešov,[ 人口 243335 ],斯洛伐克,加拿大,
• 烏克蘭天主教會(大總主教區):基輔,[ 人口 4223425 ],:烏克蘭,波蘭,美國,加拿大,大不列顛,澳大利亞,德國,斯堪的納維亞,法國,巴西,阿根廷。
(譯)
望彌撒時的着裝標准
周日望彌撒時,在一座教堂,我領聖體時發現一個送聖體者穿着白色T卹和短褲。我發現這令人作嘔,無法理解一個人如何能以這種惡心的方式為主服務。他對聖體裏真實臨在的耶穌沒有任何尊重?為什么神父不管,堅持那些在教會裏以任何身份服務的人,他們應該穿着這樣的衣服,使這個人配得上出現在主的臨在面前?
主任個問題涉及許多方面。
首先,天主教教會沒有成文的“着裝”規定,關於信徒在參加教堂儀式、望彌撒、聖洗聖事、堅振聖事、婚禮或葬禮時,應該如何穿着。
雖然沒有書面的“着裝規范”,但有一條不成文的“着裝規范”,要求在耶穌真實臨在的情況下適當着裝。那些承認主耶穌在教堂裏真實臨在的人,他們以自尊為榮,為主選擇最好的着裝。
那些不承認主耶穌真正臨在的人,包括那些認為參加彌撒只是社交聚會的人,他們缺乏自尊,因為他們不承認耶穌在聖體龕內的真實臨在。這也適用於許多在這件事上保持沉默的神父。
在聖經裏,我們讀到耶穌關於婚禮上穿着不當的人的比喻。他被扔到外面的黑暗里,那裏要有哀號和切齒。這個比喻用於指 “扔進地獄”。
“ 國王進來巡視坐席的客人,看見在那裏有一個沒有穿婚宴禮服的人,便對他說:朋友,你怎麼到這裏來,不穿婚宴禮服?那人默然無語。國王遂對僕役說:你們捆起他的腳和手來,把他丟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裏要有哀號和切齒。因為被召的人多,被選的人少。” (瑪22:11-14 )
事實上,那些着裝不當參與彌撒的人使信徒反感 ,他們要被扔進地獄。信徒們被鼓勵穿任何適度的時尚,那對天主的聖殿是合適的。他們被期待為莊嚴而神聖的彌撒而穿戴。他們至少要穿得隨意,而衣服則干淨、整潔、得體(體面)。
穿有些衣服清楚反映不適當和不可接受的行為。以下是在天主教教堂參加禮義時不應穿戴的例子。這些衣服在主耶穌面前是不合適的。
對男人不可接受:
– 短褲,
– 慢跑長運動褲,
– 牛仔褲,
– 有帽舌的便帽,
– 運動衫,
– 體育標志,
– T卹,短袖汗衫,
– 海灘服裝,
– 工作服,
– 緊身衣
– 極端敏銳,令人分心。
對婦女不可接受:
– 任何坐著或站立時不能完全覆蓋膝蓋的衣服或裙子,
(傳統教堂不允許寬松褲),
– 短褲,
– 緊身短褲,
– 無袖針織背心,
– 意大利面肩帶上衣
– 上衣袖子不能達到肘部,
– 從咽喉窩超過兩個手指寬度的上衣
– 低胸,
– 海灘服裝,
– 會分散注意力的華麗衣服和熱辣顏色的服裝,而且可能被認為是誘人的,
– 極端敏銳,令人分心,
– 無袖、緊身或低胸的衣服或長裙,
– 緊身衣
– 任何能全被看穿的衣服。
衣着不當的人有失去靈魂的危險。為何?他們將為自己使一個信徒反感的每件事回答天主。因為穿著的方式,他們也必須為自己引誘教會一個成員的事件回答天主,。要知道,“ 心神固然切願,但肉體卻軟弱”(瑪26:41),應該穿合適的衣服。
(由天主教聖職部門匯編。)
供選擇——傳統拉丁彌撒着裝規范。
女士們,姑娘們:
• 朴素的衣服或裙子
• 頭部遮蓋(在教堂可使用的面紗)
• 不穿緊身、低胸、短、窄、無袖或暴露的衣服
• 不穿短褲或褲子
男人和男孩:
• 正式襯衫和領帶
• 西裝外套、夾克衫或毛衣
• 正裝皮鞋
禁止所有的人穿:
• 短褲
• T卹
• 汗衫
• 運動褲
• 運動鞋
• 牛仔褲
• 帶有信息、大品牌標識、體育標志等的服裝
(譯)
迷信
對迷信的事,天主教教理說:
天主教教理 #2110
第一誡禁止恭敬其他的神,只應恭敬啟示給其子民的唯一上主。第一誡禁止迷信和不信。迷信可以說是一種對宗教的過分歪曲;不信正好相反,是由於欠缺,是對虔敬之德的缺陷。
天主教教理 #2111
迷信是宗教情緒和當行敬禮的偏差。迷信也能影響我們崇拜真天主的敬禮,例如,給一些原是合法或必要的敬禮,賦予一種魔術般的重要性。將祈禱或聖事標記的功效,只附於其外在儀式上,而無視乎其所要求的內心的準備,便是陷於迷信。
作為一個天主教徒應該忠於他的宗教,不應該推廣,購買,擁有,出售或交易有關迷信的東西。
(譯)
有條件的捐贈
當有人捐了一筆錢并給捐贈附加條件時,天主教會的政策是什么?例如,如果這個人說這些錢是用來為孩子們建造一個教堂營地,或者用這筆錢在教堂內進行某種修繕,該怎么辦呢?如果一個人在活着的時候捐了錢,相對於死后遺囑裏留下了錢,那會有什么不同嗎?
在《教會法典》中,有一節專門討論這一問題。如果合法地接受,從活人或死者的捐獻收到的資金,必須依照捐贈人的意圖管理。
教會法典 1300 條
信徒將自己財物,或於生時或死後留給慈善事業的意願,一經合法接受,即應極謹慎地履行管理或應用的方式,但應遵守1301 條 3 項的規定。
1301 條 – 1 項
所有慈善意願,無論在生時或死後所為贈與,執行人常為教會教長。
1301 條 – 2 項
教會教長依法能且應監督,也得經由視察,使慈善意願得以履行,其他執行人離職時應向其交賬。
無論捐款的目的如何,如果捐贈不能用於捐贈人所概述的,則必須拒絕捐贈。因此,捐贈一大筆錢之前,或在遺囑內或遺囑外(活著的時候),潛在的捐贈者應該找神父商量並確定(1)需要的存在(2)保證項目按照捐贈的條件實施。
(譯)
天主聖言將來到我們中間
我們知道,主的來臨有三種。第三種來臨發生在第一種與第二種來臨的中間。這兩種來臨是顯然的,那中間的來臨,卻不然。的確,他第一次來臨時為世人所看見,並與世人一起生活,誠如他自己所證實的:人們看見他並惱恨他。但他第二次來臨時,「凡有血肉的,都要看見天主的救援,並要瞻望他們所刺透的。」那中間的一種來臨,是隱密的;唯有被選的人們在他們自己內看見他,他們的靈魂獲得救援。故此,在第一次來臨時,他帶著肉軀和軟弱;在中間來臨時,他帶著他的神性與德能;在末次來臨時,他帶著榮耀與尊威。
是的,這中間的來臨,好似從第一次到最後一次來臨的必經之路:在第一次來臨時,基督曾是我們的救贖;在末次來臨時,基督將成為我們的生命,在中間的來臨,基督則作我們的安息與欣慰。
——伯爾納鐸院長
狗在教堂里
教堂里允許有寵物嗎?我有一只狗,它很乖,我相信它喜歡陪我去教堂。我相信他在彌撒期間會表現得很好。
彌撒期間動物不允許在天主教堂裏,因為禮儀是基督奧體的聚會,所有受過洗的人來崇拜天主的聚會。動物,包括你的狗,沒有靈魂,不能像人那樣崇拜天主。因此,它們不能置於教堂。這就加強了狗和其他動物死后不會上天堂的事實。
唯一的例外是導盲犬,它引導盲人確保教會的信徒能夠找到自己周圍的路。
狗或貓可能在一個人的心裏有特殊的位置,但只有人類有特權和義務通過參與禮儀贊美天主。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