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意識形態

性別意識形態

性別意識形態”是指個人或群體對人類性別所持的信仰或理論體系。

關於這個問題,教宗方濟各在201668日對加勒比群島主教發表講話時說:“必須承認和重視男女之間的差異。”

教宗方濟各說:“試圖讓人們相信男女之間的差異只是限制個人自由的社會習俗,而忽略了男人和女人為了了解他們自己而彼此需要的事實。”

教宗對波多黎各主教說:“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區別不是對立或從屬的,而是交流和世代的,這就是為什么人類,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可以說是按照天主的形象和肖像制造的。“

教宗說:“如果沒有共同的承諾,雙方都無法深入了解對方。”。“男性和女性的互補性——神聖創造的頂峰——正以社會是更加自由和公正為名,受到所謂的”性別意識形態“的質疑。”(資料來源:2015/06/09男性和女性差異必須承認和重視教宗方濟各。

20151211日,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發布了一份教導文件,以應對性別意識形態的上升趨勢。面向天主教教育工作者、神父和家長的“性別意識形態:選擇教學資源”,借鑒了目前和兩位前任教宗、教會的教理以及梵蒂岡和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的文件。

這裏是該文件,“性別理論/性別意識形態——選擇教學資源”。

20166月,華盛頓的樞機主教唐納德·沃爾(DonaldWoerl)痛惜“激進的性別意識形態”,并批評奧巴馬政府關於公立學校學生使用廁所和更衣室的信件,這些學生聲稱自己是變性人。他在最近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強調,人體“并不是不必要的,而是定位我們特有的本質。”

他還說:“去年,我們看到了社會對婚姻和家庭的重新定義。今天,人類的概念本身受到了一種具有侵略性的 “性別” 意識形態的質疑,這種意識形態認為,一個人是男性還是女性并不是客觀現實,而是主觀決定的。越來越多地,那些不同意這一新秩序的人被譴責和排斥為偏執。似乎我們現在都必須確認世界是平的,以免我們受到歧視。“

如果社會要讓自己受到奧巴馬變態的影響,那么這種反常就會成為常態——這將導致很大一部分社會的情緒受到干擾。

(譯)

Gehenna (基埃納)一詞的意思

Gehenna (基埃納)一詞的意思

簡單地說,“Gehenna”是“地獄”的象徵詞。

在“聖經舊約”中,我們讀到 ‘蓋埃納’ 是耶路撒冷下面的山谷,在那里人們祭祀兒童,實行偶像崇拜 (列下:2310;耶:196)。在那里,后來丟棄的食物,用作食物的動物內臟和內部器官被燒毀。

在“新約”中,‘基埃納’ 被認為是一個惡人死后受到懲罰的地方。這是一個腐爛和焚燒垃圾的地方,代表痛苦和折磨的地方或狀態。

(譯)

“歡欣主日” 的意義

歡欣主日” 的意義

Gaudete Sunday歡欣主日” ,“Gaudete”一詞起源於拉丁文。意思是“歡欣”。這是在將臨期第三個主日進堂經的蒂一個詞。由於這個原因,將臨期第三個主日被稱為“歡欣主日”

歡欣主日” 出現在羅馬天主教會,包括其他一些宗教的西方禮儀曆中。通常在1211日到17日之間.

歡欣主日” 從以下三方面為耶穌的到來做好准備:

一、我們要做好准備,讓自己配得上慶祝主作為愛的化身來到世界的聖誕紀念日。

二、我們要准備好迎接聖體聖事中的耶穌,并且使我們的靈魂成為適合我們救世主臨在的合適棲身之所。

三、我們要准備好迎接主作為末世來臨我們的審判者,不論是在死亡時,還是在世界末日,無論哪種情況可能先來到。

(譯)

賭博

賭博

天主教教會在賭博方面教些什么?允許嗎?

簡單地說,天主教會教導我們賭博可能是有罪的,也可能不是罪。

例如,如果你有很多錢,20.00美元對你不算什麽,如果你賭了,你就沒有犯罪。

但是如果你出去花20.00美元買賓果游戲,知道這些錢會剝奪你的家人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衣服、房租等等,那么你就犯了罪,在某些情況下是致命的罪行。由於這個原因,許多主教不再允許教會在他們的教區內經營賓果游戲

如果把錢花在像賓果這樣的游戲上的父母是靠福利、利用糧食銀行、去救世軍尋求額外援助的人,他們向教會乞討,這些有孩子的家庭使用免費學校午餐計划。很明顯,他們的賭博給他們的家庭,特別是兒童造成了困難,而且還需要當地教區和志願組織來管理滿足窮人 (賭徒) 需要的方案。

關於賭博問題,天主教教理規定:

博彩遊戲 (紙牌等) 或打賭,本身並不違反正義。但如果剝奪了某人為了維持自己及他人的所需,則變為道德上不可接受的。遊戲的慾望有危險變成嚴重的奴役。不正義的賭博或遊戲作弊,構成嚴重的事項,除非所加的傷害是輕微的,以致受害者合理地認為此傷害無足輕重。”(天主教教理 #2413

(譯)

參加天主教葬禮穿什么?

參加天主教葬禮穿什么?

在葬禮上穿不同顏色的衣服是可以接受的。雖然可以接受,但如果喪家看到你穿着與傳統不同的衣服,他們會感到不安。傳統上,葬禮上穿的最好顏色是黑色。這是對家人和朋友生命中最關鍵時刻的尊重。因為白色是婚姻的顏色,黑色是表達悲傷的顏色,在西方文化中,黑色是哀悼和悲傷的傳統標志。這個好習慣應該保持下去。

對於男性,家庭成員和非成員,他們應該穿黑色西裝,黑色領帶,白色襯衫和黑色鞋子參加葬禮彌撒。

女人也應該穿黑色衣服。最好不要佩戴任何首飾。亡者的寡婦、母親和女兒在葬禮上繼續穿着喪服,以保護他們在悲痛期間免受好奇的目光。

(譯)

與天主教葬禮有關的教會法典

天主教葬禮有關的教會法典

天主教有一些教會法典適用於信徒的葬禮。它們是:

1176

1 已亡信徒應依法給予教會殯葬禮。

2 教會殯葬禮是教會藉以為亡者祈求神助,對其遺體致敬,同時也給生者帶來希望的慰藉,故應遵照禮儀法的規定舉行。

3 項 – 教會竭力推薦埋葬屍體的優良習慣,但不禁止火葬,惟不得為反對基督教義而選擇火葬。

1177

1 為任何一位亡者信徒,殯葬禮普通應在自己堂區的教堂舉行。

2 但任何信徒,或有權為已亡信徒按排殯葬禮者,可選擇另一教堂舉行殯葬禮,惟得有管理該教堂者的同意,並通知已亡信徒的堂區主任。

3 如死亡發生在自己堂區之外,而屍體未運回堂區,且未依法選擇葬禮聖堂,應在死亡發生的堂區聖堂舉行殯葬禮,但特殊法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1180

1 如堂區有自己的墓地,已亡信徒應葬於此,但亡者或有權為亡者辦理喪事者,已依法選擇另一墓地者,不在此限。

2 項 – 除法律禁止外,任何人皆得選擇殯葬的墓地。

1181

至於因葬禮而得的獻儀,應遵守 1264 條的規定,但應留心勿使殯葬禮受人情包圍,亦勿使貧窮者被剝奪應得的殯葬禮。

1182

埋葬完畢,應依特殊法的規定,在亡者錄上登記。

1183

1 在殯葬禮上,慕道者應視同基督信徒。

2 父母願為之付洗,但未領洗而死去的幼兒,教區教長可准許其用教會殯葬禮。
3
凡在非天主教教會或團體受過洗而無法找到本教會聖職人員時,依教區教長的明智審斷,且確定其無相反意願者,得予以教會殯葬禮。

1184

1 除非在死前做出悔改的記號,應褫奪其教會殯葬禮者為:

1) 顯著的背教者、異端教者、裂教者;

2) 以相反基督教義為理由而選擇火葬身體者;

3) 其他顯著罪人,如准許其用教會殯葬禮, 不免給予信徒公開惡表。

2 遇有疑難,應請示教區教長,並從其決定。

1185

被褫奪教會殯葬禮者,亦不得為其舉行任何殯葬彌撒。

注:

1. “教會葬禮” 是用於天主教會拉丁禮儀的葬禮儀式。

2. “教區教長” 是主教。

(譯)

葬禮悼詞

葬禮悼詞

關於在葬禮彌撒上由平信徒介紹悼詞,天主教會教導是什么?有人去世了,家人想告訴信徒他對家庭有多麽重要

悼詞不屬於天主教的葬禮,在葬禮彌撒上宣講不恰當。(#27;基督教葬禮規則)解釋一下。

與一般的想法相反,葬禮彌撒的目的是:

敬拜天主,因為基督戰勝死亡,

用祈禱來安慰哀悼者,

為亡者的靈魂祈禱。

葬禮彌撒不是為了歌頌亡者的生活。

在以下兩個情況中,信徒可以被告知亡者的個人生活:

在家中或殯儀館舉行的祈禱儀式上,或

在落葬儀式后的墓地邊。

(譯)

星期五吃魚

星期五吃魚

天主教徒星期五必須吃魚,這是真的嗎?

天主教會沒有教導天主教徒星期五必須吃魚。“教會法典” 規定:

1251

全年每週星期五應守小齋,不食肉類,或主教團所規定的其他食物,但星期五遇到節日不在此限;聖灰禮儀星期三,及吾主耶穌基督死難日星期五則應守大齋及小齋。

几個世紀以來,在梵二會議之前,因為天主教徒星期五不能吃肉,所以他們在吃飯時用魚代替肉。沒有必要一定吃魚;天主教徒如果選擇不吃魚的話,本來可以拒絕吃肉和魚。

應當指出的是,許多天主教習俗在其早期教會時期就已被證明對人的健康有好處。例如,每周守小齋一天有利於控制體重。吃魚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并防止過度吃肉使心臟病發作。

(譯)

天主教徒使用生育藥物

天主教徒使用生育藥物

天主教徒是否允許使用生育藥物?

天主教會教導,婚姻和生育是性親密的雙重目的,而性關系是保留給婚配聖事結合的男人和女人的。

在這種情況下,

任何有助於婚姻性交發揮其生育潛力的程序都是道德的。

任何替代或抑制婚姻關系需要的程序都是不道德的。

隨着生育藥物的使用,夫婦們應該非常謹慎地考慮,如果發生大的多胎妊娠,他們將如何應對母親和孩子的嚴重健康風險。此外,我們還關注如何滿足345名同時出生的兒童的所有基本需要。

(譯)

節日、慶日、紀念日之間的區別

節日、慶日、紀念日之間的區別

節日是禮儀曆三類慶典中最隆重的,例如復活節、聖誕節、諸聖瞻禮、耶穌升天、基督聖體、以及其他我們的主和某些聖人在世活動事件的慶日。雖然大多數節日不是罷工瞻禮,它們像主日。

慶日,第二類,由慶祝某些聖人組成。這包括總領天使和使徒的慶日。

日是禮儀曆中最低的等級,它由慶祝大多數聖人組成。如果一個紀念日是義務性的,它就會用一個大寫字母M識別。必須注意到這些。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