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堂里聖體龕的目的
在天主教堂里,聖體龕的目的是什么?
“維基百科”是任何人都可以編選的免費百科全書,正如“維基百科”中明確解釋的那樣,天主教會持有“轉質”的教義,即基督“真實存在、身體和血液、靈魂和神性”,盡管它的外表是面餅或葡萄酒。這種存在在祝聖后持續,所以即使彌撒結束后,聖體元素仍然是基督真正的存在。因此,聖體龕是個安全的地方,聖體存放在那里,以幫助那些不能參加彌撒的病人,或者成為朝拜教堂的人祈禱的焦點。當聖體龕內有聖體時,聖體龕附近點燃一盞燈,對信眾作為標志。
繼第二次梵蒂岡會議之后,恢復羅馬禮儀儀式的目的之一是強調聖體儀式本身的首要地位,它被認為不僅僅是提供永久聖體存在的一種手段。據決定,祭壇應該是“全體信徒的注意力自然轉向的中心”。在梵二會議之前,彌撒常常直接在聖體龕前舉行。今天,最常見的情況是,舉行彌撒的祭壇是獨立的,而聖體龕在其它地方,通常是較小的祭壇,或者放在附近的基座上,或者在為它獨立的小教堂里。這允許信徒在彌撒期間專注於祝聖聖體本身,并通過給聖體龕自己的空間來促進彌撒之外的祈禱和默想。
在“羅馬彌撒的一般指示”中,在“保留最神聖聖體的地方”下,我們讀到:
314。根據每個教堂的結搆和合法的當地習俗,最神聖的聖體應保存在教堂的真正高貴、顯眼、裝飾精美、適合祈禱地方的聖體龕里。
聖體龕應是不可移動的,由不透明的堅固的和不可侵犯的材料制成,并應盡可能防止褻瀆的危險。此外,在它被用於禮儀式之前,應該根據羅馬禮儀中描述的儀式祝聖它。
315. 更符合這一標志的含義,即保存最神聖聖體的聖體龕,不是在舉行彌撒的祭壇上。因此,根據教區主教的判斷,最好把聖體龕設在哪里。
A. 在聖所內,除祭壇外,以一種更適當的形式和地點,不排除在不再用於舉行彌撒的舊祭壇上;
B. 或甚至在一些適合信徒私人崇敬和祈禱的小堂內,這種小堂與教會有着有機的聯系,基督教信眾很容易看到。
316. 根據傳統習俗,在聖體龕附近應有一盞由油或蠟點燃的特殊燈,以表示尊重基督的存在。
聖體龕一般由金屬(如青銅或黃銅)制成,有時用厚木制成。它們傳統上是用白布(通常是絲綢)襯里,而且總是安全地鎖着,并且通常永久安裝或固定在支撐上。當有聖體存在的時候,有些聖體龕就被用面紗遮蓋。這些面紗通常是布料和設計類似於神父的祭衣(也就是說,創造一個和諧的設計),或者是白色(聖體的顏色),金色(可以取代白色),或紫羅蘭,綠色或紅色取決於當天或當季禮儀的顏色。
[資料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Church_tabernacle],
概括地說,聖體龕是耶穌真正臨在的地方,就存在天主教會內。雖然聖體有面餅的外表,但它是耶穌真正的身體生活在我們中間,以實現天主在舊約的日子里的允諾,來到他的子民中間,住在他的子民中間。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