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腳(聖周四)

洗腳(聖周四)

注:聖周四的洗腳儀式已於 2016年1月正式更改。
聖禮和聖事部秘書阿瑟-羅切大主教在1月21日梵蒂岡報紙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解釋了洗腳禮的曆史。

在教會的曆史上,洗腳禮經曆了許多變化和修改。例如,1600年的“mandatum ”稱,當時的習俗是主教在為“十三個”窮人穿衣、喂飯并給予慈善捐款后,為他們洗腳、擦干并親吻他們的腳。

1970年,教宗庇護十二世再次對該儀式進行了改革,進一步簡化了儀式,并取消了參與人數必須為12人的要求。大主教補充說,現在修改的意義“與其說是對耶穌所作所為的外在模仿,不如說是他所成就的意義,這具有普遍的重要性”。

羅切總主教說,在聖周四的主的晚餐彌撒中,“洗腳不是強制性的”。“應由牧者根據現有的牧靈考慮和情況來評估其可取性,使其不會成為一種自動或人為的東西,失去意義,淪為一種舞台化的活動”。

1987年,當時的美國主教會議禮儀委員會解釋說:”在過去的十多年里,謙卑服務的元素在美國的洗腳禮慶祝活動中更加突出。在這方面,許多地方都習慣於邀請男性和女性參加這一儀式,以承認所有信眾都應為教會和世界服務。因此,在美國,禮儀中出現了一種變體,不僅表示慈善,也表示謙卑的服務”。

梵蒂岡發言人、耶穌會神父費德里科-隆巴迪告訴記者,雖然傳統上是挑選12 名男子代表12位使徒,但這一儀式的意義是象徵耶穌無條件的愛。

由薩拉樞機於2016年1月6日發布的法令規定,神父可以選擇”一小群信眾代表天主子民的多樣性和每一部分的團結。這些小團體可以由男性和女性組成,宜由年輕人和老年人、健康人和病人、神職人員、獻身男女和教友組成”。[來源:http://www.catholicnews.com]

所以,如果你在聖周四的洗腳儀式上看到了變化,現在你知道原因了。

正義戰爭的含義

正義戰爭的含義

什么是“正義戰爭”?

正義戰爭的三個基本條件是:

– 作為最后手段發動的戰爭。在有理由使用武力之前,必須用盡所有非暴力選擇。

– 正義戰爭是為糾正錯誤而戰。例如,針對武裝襲擊的自衛總是被認為是正義的。此外,正義戰爭只能以“正確”的意圖進行:正義戰爭唯一允許的目標是糾正傷害。

– 只有在戰爭有合理的成功機會時,戰爭才是正義的。在毫無希望的情況下造成的傷亡在道義上是站不住腳的。

天主教會對正義戰爭有何教導?

天主教教理第2309條指出:

“應以嚴謹態度,考慮訴諸武力的合法自衛的嚴格條件。此種決定的嚴重性,應使此種自衛受到道德合法性的嚴格條件的規範,即須同時兼有下列條件:   
──侵略者所加予國家或國際社會的傷害應是持續的、嚴重的和確定的;
──除訴諸武力以外的其他一切辦法均顯示不切實際或無效;
──有成功的可靠條件;
──訴諸武力不會招致比應剷除的惡,有更大的惡及混亂。現代武器的毀滅威力,在此種狀況的評估中,要求極度的明智。 這些是在所謂「正義戰爭」的道理中例舉的傳統要素。 負責公益者,應該審慎評估其道德合法性的條件。”

梵蒂岡認為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是正義戰爭嗎?

從第一天起,梵蒂岡就譴責入侵伊拉克是一場“不公正的戰爭”。阿富汗戰爭也是如此。它不符合上述保護美國免遭入侵的必要條件。

許諾與誓願

許諾與誓願

天主教會對向天主許諾與誓願的人有何教導?

天主教會在教理第2101至2103條中論述了許諾與誓願的問題。

第2101條:在許多場合裡,基督徒應邀向天主作出承諾。聖洗、堅振、婚姻、 聖秩四件聖事常含有這類承諾。出自個人的虔敬,基督徒也可向天 主許下要作某種善功、某種祈禱、某種施捨、某種朝聖等等。忠於 對天主所作的許諾,是表達對至尊天主應有的尊敬和對天主的愛慕。

第2102條:「許願乃是向天主審慎而自由做出的承諾,保証自己要行一件可能 的且是更好的善功,並應以虔敬之德完成之」。許願是一個虔敬的行 為,藉此行為,基督徒自獻於天主或向天主許下要做一件善事。藉 著實踐所許的願,將他所許諾的和所奉獻的交給天主。宗徒大事錄 給我們記錄了聖保祿很關心實踐他所許下的誓願。 
 
第2103條:教會對實踐福音勸諭的誓願確認有典範的價值: 慈母教會欣喜在其懷抱中,有許多男女更親近地去追隨救主的自貶,並更 顯著的加以表彰,以天主兒女的自由,承受貧窮,捨棄自己的意志:這些 人都是為了天主,在成全的事上,已超出誡命的範圍,而自願屈服於一個 受造的人,為能使自己更完善地相似基督的服從。 在某些情況下,教會為了相稱的理由,能豁免所做的承諾及誓願。

“教會之母欣喜地看到,她的內部有許多男人和女人,他們以天主兒女的自由承擔貧窮,放棄自己的意願,更緊密地追求救主的自我救贖,更清晰地展示救主的自我救贖:他們為了天主而順服於人,從而在完美的問題上超越了戒律,使自己更完全地符合順服的基督。[LG 42 § 2] [914]”

“教會法典在某些情況下,出於適當的理由,免除了誓言和承諾[參閱 CIC, cann. 692; 1196-1197]”

上述提法似乎是指那些發宗教誓言的人。那么,發私人誓言的平信徒呢?如果我發了私人誓言,但我不想再堅持該誓言,我該怎么辦?我該怎么辦?

許多人在年輕熱心的時候,懷着良好的願望,向天主立下誓言,打算終生信守。在發願之前,他們沒有咨詢過靈修導師,不知道一生的誓言是很長的時間。此外,那些私下發願的人往往過着孤獨的精神生活,得不到教區或修會對修會聖召的支持。

這些誓言或承諾可能包括終身獨身的誓言、終身傳教的承諾、終身每天祈禱玫瑰經的承諾、終身不犯某種罪的承諾等等。

教會知道許多人確實發過私人誓言,而且有些人可能希望在有生之年免除這種誓言,因此教會在《教會法典》中規定了這一事項:

《教會法典》第692條:“依法退出修會的恩准書一旦通知會士,除在通知時被會士 拒收外,立即產生法律效力,豁免其聖願以及由發願產生的一切義 務。 ”

《教會法典》第1196條:”私願,因具有正當原因,只要不損傷他人既得權利,除 教宗外,能豁免者:
1° 教區教長及堂區主任為其所有屬下及旅客;
2° 修會或使徒生活團的上司,如為宗座立案的聖職會團 ,為其 會士,初學生,以及日夜在會院或團院內居住的人士;
3° 由宗座或教區教長委以豁免權者。

《教會法典》第1197條:”私人願所許事功,得由發願者本人更換成較大或相等的 善功,但依 1196 條規定有權豁免願者,能更換成較小的善功。

(簡單地說,# 1197 的意思是 “立下私人誓言的人可以把誓言所承諾的工作折算成更好或同等的善事;但是,有權力根據《聖經》的規范進行分配的人可以。1196)。

回答你的問題,與教區或修會無關的私人誓約,屬於教區牧師的司法管轄范圍(見上文# 1196.1°)。如需將您的私人誓言或承諾替換為其他同等或較低的善行,請咨詢當地神父。

神貧願

神貧願

大多數修會成員都發過神貧願,這是真的嗎?

是的。大多數修會成員都發貞潔、服從和神貧三個願。

聖經支持神貧願嗎?

是的,《聖經》中有兩段經文提到過貧窮的生活。第一處是在《路加福音》中,耶穌教導那些希望跟隨他的人應該處理掉個人財產。第二段經文見於《宗徒大事錄》,其中揭示了早期基督徒并不要求私人擁有任何財產,而是共同分享一切。

“有一個首領問耶穌說:「善師,我要做什麼,纔能承受永生?」耶穌給他說:「你為什麼稱我善呢?除了天主一個外,沒有誰是善的。誡命你都知道:不可奸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應孝敬你的父母。」那人說:「這一切我自幼就都遵守了。」耶穌聽後,便向他說:「你還缺少一樣:把你一切所有的都變賣了,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跟隨我!」那人聽了這話,異常悲傷,因為他是個很富有的人。”[路18:18-23﹞

眾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沒有人說是自己的,都歸公用。宗徒們以大德能,作證主耶穌的復活,在眾人前大受愛戴。在他們中,沒有一個貧乏的人,因為凡有田地和房屋的,賣了以後,都把賣得的價錢帶來,放在宗徒們腳前,照每人所需要的分配。[宗徒大事錄4:32-5﹞

既然許多神父、弟兄和姐妹都發過神貧願,為什么他們中的許多人卻開着新車,甚至住在好房子里?

正如上文宗徒大事錄 4:32-5 所解釋的,神貧願與貧窮無關,而是與共同分享一切有關。接受神貧願的人并不聲稱自己擁有任何財產。他們的一切都用於修會的共同利益。

由於不擁有私人財產,信奉宗教生活的人可以自由地見證主耶穌基督的榮耀復活。

鑒於神父們需要准時主持彌撒或為病人舉行最后禮儀,有時需要長途跋涉,因此擁有車輛的修會為其神父提供被認為是可靠的車輛,以確保他們福傳工作的連續性。對於需要在當地學校教書或從事其他精神工作的修士或修女來說,這也是他們的使命之一。

同樣,修會為其成員提供適當的住房,以確保他們能夠有效地開展福傳工作。在寒冷的社區,他們有火爐取暖。此外,在公共休息室安裝電視也是可以接受的,這樣修會成員就可以收看當地和國際新聞,了解世界局勢。

雖然讀到聖徒們沒有電視、沒有汽車、住在沒有窗戶的簡陋房子里的故事令人欽佩,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在他們那個年代,沒有電視,也沒有卡片,他們的住房條件往往達到了他們所居住的大多數房子的標准。他們中的許多人并沒有生活在數月積雪的國家。

服從願

服從願

你能解釋一下什么是“服從願”嗎?

總之,“服從願”是在宣誓下自願約束自己,服從宗教機搆的上司、懺悔者或精神導師。通過這種方式,一個人可以更持久、更牢固地與天主的救贖旨意結合在一起。談到修會,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宣稱 “在聖神的感動下,他們在信仰中服從那些占據天主位置的人,即他們的上司。通過他們,他們被引導為基督里的所有弟兄服務,就像基督順服天父為他的弟兄服務,為救贖許多人而舍命一樣。因此,他們與教會的服務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并努力達到基督長成的身量”(《宗教生活革新法令》,14)。在一些完形修會中,服從的承諾代替了正式的誓言。

宗教順服是指修士們向天主宣誓并自願向其上司許諾的一般服從,以便接受上司的指導,按照修會的宗旨和章程,走完滿的道路。萊西烏斯認為(《正義論》,第二章,第 xlvi 節,第 37 頁),服從是指一個人為了天主的旨意,終生接受他人的管理。它由三個要素組成:

– 在一般行動中,至少是在外部行動中,以自己的獨立性向天主獻祭;

– 動機,即個人的完善,通常還包括精神或肉體上的仁慈和慈善行為;

– 與一個組織(以前也包括與一個人)之間的明示或默示契約,該組織有義務引導他達到他所接受的法律和指導所要達到的目的。

因此,宗教服從并不涉及經常針對修道院和教會提出的滅絕所有個性的指控;它也不是無限制的,因為一個人無論在生理上還是道德上都不可能將自己完全交給他人的指導。上司的選擇、服從的對象、等級教會的權威,都排除了任意統治的想法。

服從願的深刻含義體現在基督受死和復活的奧秘之中。“基督服從至死”。

“在發服從願時,宗教徒將自己的意志完全交托給天主,作為對天主的獻祭,并因此與天主的救贖旨意永久而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宗教服服非但沒有降低人的尊嚴,反而通過擴大天主之子的自由,使人走向成熟”。(《完美的事業》,14)

貞潔願

貞潔願

什么是 “貞潔願”?

首先,有必要解釋一下“貞潔”一詞的含義。貞潔是一種不發生性行為的個人承諾。它的意思是保持“貞潔”。貞潔是“純潔如處女”的同義詞,是指不發生任何形式的性行為。

在天主教會中,修道會和修會成員、宗教神父、修士和修女都會根據《教規法典》第 654-658 條的規定立下誓言。這些宗教誓言是神聖的承諾。它們反映了一種生活取向和深刻的愛的承諾。這些修會人員公開宣讀了貧窮、獨身貞潔和服從等誓言。宗教發願使人喜樂地為天主而活,并通過這種初愛以愛服務他人,見證天主對所有人的忠誠、憐憫和關懷。

貞潔願是在天主面前許下的“獨身”生活的承諾。獨身(源於拉丁語 cælibatus)是一種自願保持未婚的狀態,也指通常出於宗教原因而克制自己(禁欲)不與他人發生性關系的做法。

在宗教生活中,人們相信,通過貞潔(獨身)願,即不與他人發生專一或性愛關系的誓言,人們就不會分散對天主和鄰人最強烈的愛。

發願被視為個人對天主呼召的自由回應,在聖神的作用下,以特定的宗教生活形式更緊密地追隨耶穌基督。按照自己的誓言過宗教生活的人被稱為“教徒”或 “信徒”。宗教發願是一種公開的誓言,在教會法中具有約束力。其效力之一是發願者不再有結婚的自由。

正如教宗本篤十五世所說的那樣,宣讀獨身貞潔願并不意味“在愛情中保持空虛,而是必須讓自己被對天主的熱情所徵服”。

選舉投票

選舉投票

在即將舉行的選舉中,有3個選舉黨。他們都做出了很好的承諾,也有一些不太好的承諾。除此之外,他們都支持墮胎。如何根據天主教會的教義決定投票給哪個政黨?

根據《天主教教理》中的天主教會教義:“正式參與墮胎的行動,構成嚴重的罪過。教會對於這違反生命的罪行,按法典施予絕罰。「犯罪成立後」,按法典所規定的條件,「凡設法墮胎而既遂者,應受自科絕罰」。教會並非有意減縮慈悲的空間,而是要表示此罪行的嚴重性,以及對無辜被殺害者、他的父母和整個社會,所造成的無可彌補的傷害”。(天主教教理第2272條)

如果三個選舉黨都支持墮胎,那么天主教徒就不應該投票,以抗議和支持數百萬被殺害的無辜受害者。投票支持一個殺害未出生嬰兒的凶手,就等於正式認可并配合了這一昭告上天的罪行。這種對墮胎行為的正式合作會導致自動開除教籍。投票給那些支持墮胎的人,你就成了犯罪的一方;你也將自己逐出教會!

當數以百萬計的選民不再投票給那些殺害未出生嬰兒的天主教和非天主教政治家時,也許天主就會根據自己的意願培養出一位政治家,他將按照天主的誡命生活。到那時,天主教徒就可以自由地投票支持這樣的人了。團結一致、人數眾多的天主教徒將取得勝利,結束任何國家的墮胎現象。

為天職祈禱

為天職祈禱

我感到困惑。在梵二以前,我們為聖召祈禱,是指為修會聖召祈禱。為什么現在為聖召祈禱也包括婚姻?

根據哥倫布騎士團出版的“天主教字典”第44頁,“聖召”一詞的意思是:

“一種生活方式的召喚。一般來說,這個詞適用於天主對所有人聖潔和救贖的共同召喚。具體而言,它指的是特定的生活狀態,每種狀態都被稱為天職,在這種生活狀態中,人們對這一普遍的召喚做出回應;即婚姻、宗教生活和/或神職,為實現天主的旨意而自由選擇或接受的單一狀態。這一朮語也適用於人們謀生的各種職業。教會支持每個人選擇特定聖召的自由,并保留決定是否接受聖職和修會生活候選人的權利。特定聖召的徵兆或指標有很多,包括一個人的才能和興趣、環境和義務、恩寵的邀請和回應的意願”。

正如您所指出的,在梵二會議之前,當提到“聖召”或 “聖職”時,就意味是聖職。作為修會的修士或姊妹而投身於修會生活的人,則被稱為“修會召喚”。在這些界限之外,人們假定某人會結婚,除非他或她選擇保持單身。

自梵二會議以來,許多“聖召祈禱文”被編撰出來,包含了所有內容。但自梵二會議以來,聖職聖召卻出現了令人震驚的下降。這可能是因為祈禱者對祈禱的內容漠不關心,沒有強調司鐸聖召的必要性。有句古話說:“看你祈禱什么”。如果你祈求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那些在堂區真誠尋求司鐸聖召的人,應該特別為司鐸聖召祈禱。否則,他們只能責怪自己,沒有向天主好好祈禱。

體外受精

體外受精

天主教在體外受精問題上的教義是什么?

關於體外受精的問題,天主教會通過其教理教導:

天主教教理第2373條:經與教會的傳統習慣,都視人口眾多的家庭,為天主降福及父母慷慨的記號。

天主教教理第2374條:配偶發現不能生育時,其痛苦是強烈的。亞巴郎問天主說:「禰能給我甚麼?我一直沒有兒子……」(創 15:2)。辣黑爾向丈夫雅各伯喊 叫說:「你要給我兒子,不然我就要死!」(創 30:1)。

天主教教理第1654條:對那些天主沒有賜予子女的夫妻來說,無論就人性的或基督徒的觀 點來看,他們仍可享有一個充滿意義的夫妻生活。他們的婚姻可因 著實踐愛德、殷懃待客和慷慨犧牲,而散發光芒。

天主教教理第2375條:對為減少人類不孕症進行的研究,是值得鼓勵的,條件是這些研究 應「按照天主的計畫與意願,為人服務,為人不可剝奪的權利,及 其真正完整的福祉服務」。

天主教教理第2293條:基礎的和應用的科學研究,構成一個意義深長的標記,顯示人主宰萬物。 科學和技術,若用於為人服務,並促進眾人的整體發展,是珍貴的資源; 但科技本身,不能指出人的存在和人類進步的意義。科學和技術是為了人,由人而開始,靠人而發展;因此,科學和技術在人性和人的道德價值 內,得到它們的目的並意識到自己的限度。

天主教教理第2376條:信理部,《生命的禮物》訓令 2,1:藉配偶以外的第三者介入(精子或卵子 的贈與,子宮借用),而引發的父母與所生子女的關係瓦解是嚴重的不道德。這些技術(異體人工受精和受胎)損害了嬰兒應由婚姻結合的、其所認識的一父一母所出生的權利。這也違背了「唯有夫妻,經過他們二人,才能成為父母的權利」。

天主教教理第2377條:信理部,《生命的禮物》訓令:這種技術,實行在配偶身上(同體人工受精 或受胎),可能傷害較少,但在道德上仍是不能接受的。這使性行為與生育行為分離。使嬰兒存在的行為,不再是二人互相交付的行為,而是「把 生命及胚胎的本身,交託給醫生和生物學者權下,對人的開始和去向,建 立起技術的操控。這樣作成的操控,本身就違反父母和子女共有的尊嚴和 平等」。「如果生育不是當作夫妻行為的果實而要的,即不是夫妻結合的特有行為所要的,生育在道德上失去固有的完美……。只有尊重夫妻行為的意義以及尊重人之內合一的關係,才有符合的尊嚴的的生育」。

天主教教理第2378條:嬰兒不是該有的,而是恩賜的。「婚姻至高無上的禮物」就是一個有位格的人。不該把嬰兒視為被佔有的東西,如果這樣,將成立所謂的「對子女有權利」。在此領域內,唯有嬰兒才有真正的權利:就是「應該是父母夫妻之愛的特有行為的結晶,也應該有從受孕的一刻被尊為人」的權利。

天主教教理第2379條:福音明示,生理的不孕並非絕對的壞事。夫妻在已用盡醫藥的合法手段之後,仍然不孕,需要與基督的十字架結合,這是一切屬靈生育的泉源。他們可以顯示他們的慷慨,去認養被遺棄的兒童,或者去完成對別人的一些很費精神的服務。

簡單地說

– 試管嬰兒(體外受精)使孩子成為實驗室生產的商品。

– 它使醫生、技朮人員甚至商人都成為受孕過程的一部分。

– 使用的精子通常是通過手淫獲得的,而教會認為手淫是不道德的。

– 由於不孕症,試管嬰兒過程中使用的精子或卵子可能并非來自想要孩子的夫婦。

– 記錄顯示,大多數受孕的胚胎都會死亡,而教會認為這些胚胎應作為新的人類生命受到尊重。有些胚胎被無限期冷凍,以便日后移植。另一些則被用於研究或丟棄。

– 最后,通過體外受精懷上的孩子出生缺陷的發生率也更高。

綜上所述,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譴責任何形式的體外受精,因為它們反對男女之間神聖而親密的婚姻。

神學美德

神學美德

什么是神學美德?

人的德行植根於超性的德行。超性的德行使人的官能,能適於分享 天主的性體。實際上超性的德行直接歸向天主。超性的德行促使基督徒活出與天主聖三的關係。這些德行以三位一體的天主為根源、動機和對象。 (天主教教理第1812條)

“超性的德行奠定、激發基督徒的倫理行為,並顯示其特點。超性的德行激發所有倫理德行並使之定型而活躍起來。超性的德行是由天 主注入信友靈魂的,為使他們能以天主子女的身分行事,並掙得永遠的生命。超性的德行是聖神在人的官能上臨在並行動的保証。超性的德行有三個:信德、望德和愛德。”( 天主教教理第1813條)

神學上有三種美德:信、望、愛。[格前 13:13]

我們為什么需要信德?

信德是超性的德行,藉著信德我們信天主,信祂所說過的和啟示給我們的一切,並且信聖教會為我們提出的當信的道理,因為天主自己就是真理。因著信德,「人自由地把自己整個託付給天主」。因此,信者尋求認識和實踐天主的聖意。「義人因信德而生活」(羅 1:17)。 生活的信德「以愛德行事」(迦 5:6)。(天主教教理第1814條)

“誰不犯違反信德之罪,信德的恩寵就常存留在他內。但是「信德沒有行為也是死的」 (雅 2:26):缺少了望德和愛德,信德並不使信者與基督完全結合,也不使他成為基督身體上生活的肢體。 (天主教教理第1815條)

“基督的門徒不該只是保持信德,活出信德,還該宣認信德,滿懷著信心為信德作証,並傳揚信德:「所有的人都要準備好在人前承認基督,並在教會屢屢遭遇的迫害之中,追隨基督走十字架苦路」。為信德服務,為信德作見証,是獲救的條件。「凡在人前承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承認他;但誰若在人前否認我,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否認他」(瑪 10:32‐33)。(天主教教理第1816條 )

我們為什么需要望德?

“望德是超性的德行,藉著望德我們期盼天國和永生,視之為我們的幸福;我們所信靠的是基督的許諾,所依賴的不是我們自己的力量,而是聖神恩寵的助佑。「應該堅持所明認的望德,毫不動搖,因為應許的那位是忠信的」(希 10:23)。「這聖神是天主藉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豐富地傾注在我們身上的,好使我們因祂的恩寵成義,本著希望成為永生的繼承人」(鐸 3:6‐7)。(《教會法典》第1817號)

望德是回應人對幸福的嚮往,這嚮往是天主放置在人心內的;望德接受那激發人行動的各種希望,並予以淨化,使之導向天國;望德 保護人不致陷於敗興;望德在無依無靠中給予支持;望德使期待永福的人心花怒放。望德的熱情奔放預防自私,導向愛德的幸福。 (天主教教理第1818條)
基督徒的望德重振並滿全選民的希望。這希望始於亞巴郎,並以亞巴郎的希望為典型,亞巴郎在依撒格身上蒙受天主很多的許諾,並因祭獻獨子的試探得到淨化。「他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相信了,因此便成了萬民之父」(羅 4:18)。 (天主教教理第1819條)

基督徒的望德自耶穌傳道之初,即在宣告真福之時,就開始展開。 真福引起我們對天鄉的盼望,一如嚮往新的預許之地;真福為耶穌的門徒指出到達天鄉之路,他們須經歷各種試探。但是,因著耶穌基督的功績和苦難,天主在望德中保護我們,「望德不叫人蒙羞」(羅 5:5)。望德是「靈魂的鐵錨」,既穩妥又堅固,「深深地拋入了……作前驅的耶穌已為我們進入了的那帳幔的內部」(希 6:19‐20)。望德也是一種武器,在爭取救恩的戰鬥之中保護我們:「穿上信德和愛德作甲,戴上得救的望德作盔」(得前 5:8)。即使在試探中,望德也帶給 我們喜樂:「論望德,要喜樂;在困苦中,要忍耐」(羅 12:12)。望德在祈禱中得以表達並獲得滋養,尤其在主禱文(天主經)中,「我們的天父」是望德教我們想望的一切的綱要。 (天主教教理第1820條)

因此,我們可以期盼天主對那些愛衪,並承行衪旨意者,所應許的天上的光榮。在任何情況下,每一個人應依賴天主的恩寵,期盼「恆心到底」和獲得天上的喜樂,作為天主對那些因基督的恩寵所完成的善功,所給予的永遠賞報。在望德中,教會祈求「所有的人都得救」(弟前 2:4)。教會渴望在天上的光榮中,與其淨配基督結合為一: 聖女大德蘭,《靈魂向天主的呼喊》:希望吧!我的靈魂啊,希望吧!你不 知那日子和那時間。你要悉心注意,一切會很快地過去,雖然你的不耐把 確實的認為可疑,把短促的當作長久。請想一想,你越戰鬥,越能對你天主証實你的愛,有一天你就越能與你的「至愛」,生活在幸福中,在欣喜若狂中,永無盡期。 (天主教教理第1821條)

我們為什么需要愛德?

愛德是超性的德行,藉著愛德我們為了天主自身,愛祂在萬有之上, 又為愛天主的緣故,愛人如己。 (天主教教理第1822條)

耶穌把愛德作為新的誡命。耶穌愛那屬於祂的人,「愛他們到底」(若13:1),藉此顯示祂由父所領受的愛。門徒們藉彼此相愛,效法他們由耶穌所領受的愛。因此,耶穌說:「正如父愛了我,同樣我也愛了你們;你們應存在我的愛內」(若 15:9)。又說:「這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 15:12)。 (天主教教理第1823條)

愛德是聖神的效果及法律的滿全,愛德遵守天主和祂的基督的命令:「你們應存在我的愛內。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愛內」 (若 15:9‐10)。  (天主教教理第1824條)

基督因愛我們而死,當我們還是’敵人’的時候。[羅 5:10]主要求我們像他一樣去愛,甚至愛我們的敵人,把自己當作最遠的人的鄰居,像基督自己一樣愛孩子和窮人。[瑪5:44;路 10:27-375﹞

當我們還是「仇敵」的時候,基督為愛我們而死(羅 5:10)。主要求我們如同祂一樣去愛人,甚至愛仇人,把最疏遠的人視為近人,愛孩童和窮人,如同祂一樣。聖保祿宗徒繪出了一張無與倫比的愛德素描:「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 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格前 13:4‐7)。 (天主教教理第1825條5)

聖保祿宗徒又說:「若沒有愛德,我甚麼也不算……」。所有蒙受的特恩、所作的服務、甚至所有的德行……「我若沒有愛德,為我毫無益處」(格前13:1‐4)。愛德超越所有德行。愛德在超性的德行中佔著首位:「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但其中最大的是愛」(格前13:13)。(天主教教理第1826條)

所有德行的操練都由愛德激發和啟迪。愛德是「全德的聯繫」(哥 3: 14);愛德是諸德的模式;愛德連接諸德,安排它們的順序;愛德是基督信徒修德的泉源和終點。愛德確保和淨化我們愛的能力。愛德提昇人的愛到達天主之愛那超性的完美境界。”(天主教教理第1827條)

實踐由愛德所激發的倫理生活,使基督徒享有天主子女的靈性自由。在天主台前,他不再像一個滿懷恐懼的奴隸,也不再像一個為賺薪酬的傭工,但像一個兒子,只為還愛「首先愛了我們」的那一 位 (若一 4:19): 聖巴西略‧凱撒里亞,《細談會規》:或者為了怕受懲罰,我們躲避罪惡, 這是一種奴隸的心態。或者我們為酬報所引誘,這時我們形同商賈。最後, 或者為了善的本身,為了愛那給我們出命者,我們服從命令……,這時我 們有的是子女的心態。(天主教教理第1828條)

愛德的果實是喜樂、平安和憐憫;愛德要求樂善好施和弟兄般的規勸;愛德是一腔善意,激發互相關懷,保持大公無私及慷慨大方;愛德是友誼和共融: 聖奧思定,《致巴特人論若望書信》:我們所有事功的完成是愛,愛是目標; 為了得到愛,我們奔馳,為了嚮往愛,我們奔馳;一旦抵達,就在愛中安息。 (天主教教理第182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