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華”

“耶和華”

耶和華這個名字是什么意思?我聽說是耶穌的意思。但我不明白耶蘇怎么會變成耶穌?

你是對的。Yeshua “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穌”。“耶和華”是一個常見的希伯來名字。它是“約書亞”的變體。據說“Yeshua”是“Jesus”的希伯來語形式。當“Yeshua”被翻譯成希臘語時,就變成了“Iesous”。由於希臘語中沒有 “sh”音,所以在翻譯中“丟失”了。然后,當“Iesous ”從希臘文翻譯成拉丁文時,就變成了“Iesus”。當“Iesus”從拉丁文翻譯成英文時,“I”被替換成了“J”,因此變成了“Jesus”。

耶穌的名字經曆了從希伯來文到希臘文,再到拉丁文,最后到英文的翻譯過程。雖然拼寫發生了變化,但“他主拯救!”這個詞的含義從未改變。

為什么要辦信德年?

為什么要辦信德年?

為什么天主教會認為有必要慶祝“信德年”?

2012年10月11日,“信德年”的第一天,是梵二會議開幕50周年,也是《天主教教理》發表20周年。在“信德年”期間,要求天主教徒學習和思考梵二會議的文件和《天主教教理》,以加深他們對信仰的認識。

天主教會認為有必要慶祝“信德年”,以鼓勵天主教徒加深對信仰的認識。

(來源: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

信德年什么時候開始?

信德年什么時候開始?

天主教會應該如何慶祝信仰年?

根據教宗的公告,“信德年”的開始日期為2012年10月11日,結束日期為 2013年11月24日。

[來源: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

信德年是什么?

信德年是什么?

我一直聽到天主教會談論的信德年是什么?

2011年10月11日,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其宗座信函《信德門》中宣布,“信德年 ”將從2012年10月11日開始,到2013年11月24日結束。

這一宣言是“召喚人們真正地、重新地皈依上主——世界的唯一救主”(Porta fidei 6)。

簡單地說,“信德年”是一個讓信友經曆皈依的機會–回轉向耶穌,與祂建立更深的精神關系。

教宗將這種皈依稱為打開“信仰之門”。聖經中說:“他們一到,就聚集會眾,報告天主偕同他們所行的一切大事,和怎樣給外邦人打開了信德的門。”。[宗徒大事錄14:27﹞

“信德的門”是在受洗時打開的,但在這個特殊的年份里,天主教徒被呼召再次打開它,穿過它,重新發現并更新他們與基督及其教會的關系。

(資料來源: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

信德年的影響

信德年的影響

天主教會期望“信德年”以何種方式影響教友個人?

眾所周知,”洗禮、聖體和堅振聖事共同搆成‘基督徒啟蒙聖事’,必須維護其統一性。必須向信友解釋,領受堅振聖事是完成洗禮恩典的必要條件。[參閱羅馬禮儀,堅振禮(OC),導言 1]因為 “通過堅振聖事,[受洗者]與教會的聯系更加完美,并獲得聖神的特殊力量。因此,他們作為基督的真正見證人,更有義務以言行傳播和捍衛信仰'”。'”[LG 11; Cf. OC, Introduction 2.]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 1285)

“通過領洗聖事,每一位領洗的天主教徒都蒙召成為基督的門徒,并宣講福音。信德年為每一位天主教徒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以信德、望德和愛德來重溫洗禮的呼召。這種日常見證是向家人、朋友、鄰居和社會宣講福音所必需的。為了見證福音,天主教徒必須通過每周的主日彌撒和修和聖事得到加強。
“鼓勵牧者在信德年期間為教友提供機會,通過退省、特別禮儀、聖經研讀、服務機會以及關於慕道和聖事的培育課程,加深他們的信仰”。

[資料來源: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

信德年和“新福音傳播”

信德年和“新福音傳播”

宣布“信德年”與“新福傳 ”有什么關系?

正如美國天主教主教團網站所解釋的,”新福傳是呼吁每一位天主教徒深化自己的信仰,對福音有信心,并願意分享福音。新福傳首先是個人與耶穌基督的相遇,是加深個人與基督關系的邀請。它也呼喚每個人與他人分享自己的信仰。信德年與新福傳一樣,呼召教友皈依,以加深他們與基督的關系,并與他人分享。

14年前,也就是1998年,在聖神的指引下,天主教之門部蒙福獲得了必要的靈性洞察力,認識到有必要向許多脫離天主教信仰的國家重新傳福音。天主教之門事工被證明有必要對天主教徒進行信仰基礎再教育。由於媒體的誤導,許多天主教徒接受了錯誤的教義。因此,受洗的天主子民被帶離了我們的救世主耶穌基督在世上建立的真正信仰。

Catholic Doors Ministry 提供了丰富的資源,供尋求獲得有關天主教信仰的正確知識的天主教徒和其他基督徒使用,包括如何祈禱、通過講道學習主日讀經、聖經課程、數百個常見問題等。

多年來,由於天主的恩典,天主教之門事工在許多基督徒的皈依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決定回到獨一、神聖、天主教和使徒教會的懷抱。

[資料來源: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

仁慈的哀矜神工

仁慈的哀矜神工

有多少種精神哀矜神工工?

一共有七項靈性哀矜神工。

它們是什么?

它們是:

勸導有疑問的人
教導無知的人
告誡罪人
安慰悲傷的人
寬恕一切傷害
忍耐錯誤;以及
為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祈禱。

哀矜神工

哀矜神工

有多少種哀矜神工?

它們是什么?

天主教教理中有關於哀矜神工的內容嗎?

有多少種精神上的哀矜神工?

有六項哀矜神工。

它們是什么?

它們是:

為飢餓者提供食物
為無家可歸者提供住所
為赤身裸體者提供衣物
探望病人和囚犯
安葬死者,以及
施舍窮人。
注:有些人把“探望病人和被監禁者”分為兩種不同的憐憫事工。
不同的憐憫事工。因此,總數為 7。

安葬死者并非最初的憐憫事工。它的起源
源於早期基督教團體的做法,尤其是
殉道者的遺體通常被扔到街上、
殉道者的尸體通常被扔到街上。

天主教教理中有關於哀矜神工的內容嗎?

有。它指出:

哀矜神工(慈善事業)是愛德行為,我們藉以幫助我們的近人,在其肉身與精神的需要上。教導、勸告、安慰和鼓勵是精神的慈悲,一如寬恕和忍耐。身體的慈悲工作,特別在於給飢者以食、無屋者以住、裸者以衣、探望病人與坐牢者、埋葬死者在這些行為中,施捨給窮人,是兄弟友愛的一種主要的見証,也是悅樂天主的正義之實踐:

有兩件內衣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要照樣作(路 3:11)。只要你們把所擁有的都施捨了,那麼,一切對你們便潔淨了(路 11:41)。假設有弟兄或姊妹赤身露體,且缺少日用糧,即使你們中有人給他說:「你們平安去吧!穿得暖暖的,吃得飽飽的!」卻不給他們身體所必需的,有甚麼益處呢(雅 2:15‐16)? (天主教教理第2447條)

詞義

詞義

理性年齡

一個人開始明確辨別是非、具有義務感并承擔道德責任的年齡;一般約為七歲。

通奸

已婚者與非配偶者自願發生性關系。這種罪會使人無法進入天國。[格前 6:9-10﹞

叛教

在之前通過信仰和洗禮接受基督教之后,徹底背棄基督教。拒絕接受信仰中的某一原則被稱為異端。叛教可能只是內在的,也可能是外在的表現。它可以是形式上的(完全意識到有義務保持信仰),也可以是實質上的(沒有這種意識)。外在的正式叛教,會被驅逐出教,並由教廷以特殊方式處理(Can. 2314)。背教是指有永久誓約的教徒,未經許可離開修會,并打算不再返回;或即使離開是合法的,但隨后拒絕返回,從而放棄宗教服從的義務(Can. 644)。這種叛教者將被逐出教會(Can. 2385)。

大天使

(Gr.,統治天使),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指任何等級較高的天使,因此指所有等級較高的天使。因此,聖彌額爾被稱為大天使,盡管他是撒拉弗的王子。從更狹義的角度來說,大天使是那些受祝福的靈魂,他們組成了天使等級制度中最低等級的第二唱詩班。有別於守護天使,天使長是天主在重大事件中向人類傳達信息的使者,例如嘉俻額爾向聖母瑪利亞傳達信息,拉斐爾向托比亞傳達信息,天主還將照顧地位崇高和神聖的人的任務交給天使長。

贖罪

通過基督的道成肉身、受難和死亡使罪人與天主和解。早期的西方作家認為,基督通過受難向撒旦做出了補償,使其放棄了對人的權利。繼安瑟倫之后,現在人們通常認為撒旦對人沒有權利,但基督受難是因為許多人因犯罪而欠下了神聖正義的債務,而這需要一個只有神人救贖者才能償還的補償。根據阿伯拉爾(Abelard)的觀點,人們還認為,像基督之死那樣的完全等價補償并非絕對必要;因此,道成肉身是一種愛的行為,盡管并不完全如此。

基督

相當於希伯來文 Messias,意為受傅者。在舊律法中,祭司、君王和先知都是受傅者;因此,人們期待將這三重尊貴集於一身的那位,就是默西亞,或基督。

奉獻

(拉丁語,devere,誓言),迅速屈服於侍奉天主的每一個要求的意志;當它影響到感情時,被稱為感性的奉獻。它屬於宗教美德,源於默想,并帶來精神上的喜悅。“虔誠”是為紀念受祝福的三位一體、我們的主、聖母、天使和聖人而進行的虔誠活動。

以馬內利

希伯來語,意為“天主與我們同在”。公元前735年至727年,猶大王阿喀斯在位期間發表的一系列預言[伊斯 7:1 至 9:7]中對默西亞的稱謂。

開除教籍

(拉丁語,ex,out of;communicatio,communion),一種精神上的譴責,通過這種譴責,一個人被排除在教友的共融之外,并承受教規法所規定的與這種排除不可分割的后果。它也被稱為 “詛咒”(anathema),尤其是在舉行羅馬儀式中描述的莊嚴儀式時。開除教籍雖然不是報復性的,但卻是教會最嚴重的懲罰,其主要目的是糾正有罪者。這種糾正的形式是將其排除在教會作為一個社會和基督的聖體的精神利益之外。開除教籍只直接影響到個人,但由於聖洗的不可磨滅性,個人并不會因此不再是基督徒。開除教籍的次要目的可以說是對信徒的精神保護。將被逐出教會的人分為“避免”(vitare,避免)和“容忍”(tolerati)兩類就證明了這一點。在宗教交流方面,這兩類人都同樣與信眾隔絕;但此外,前者甚至在褻瀆和宗教事務上都要小心回避。vitandus由於其過錯的臭名昭著而被指名道姓地、公開地、并通過司法判決而受到譴責。因過錯而臭名昭著的 “vitandus ”是指通過司法判決而被公開點名羞辱的人。與這些等級相對的是,早期對開除教籍的經典划分是:大開除教籍,即有效地、完全地將其排除在教友群體之外;小開除教籍,即剝奪教會的某些福利,如接受聖禮和公開祈禱。教會作為一個自治社會,其開除會籍的理性權利與接納會籍的權利同樣明顯。新舊約聖經的例子和使徒們的做法都證明了這一點。在《舊約》中,我們可以看到被逐出教會的情況(《依撒意亞書》第1章第10節)。在《新約》中,使徒將 “這樣的人交給撒旦,使肉體毀滅”[格前5]。鑰匙的權柄不僅包括赦罪的權柄,還包括教會終結所需的一切刑罰權和強制權。[瑪18:16﹞

到目前為止,從定義的解釋中已經充分說明了開除教籍的充分和一般效果。具體而言,教規中明確划分的效力如下:不得參加教會的神聖儀式,被剝奪聖禮(有時是聖事);不得參加教會的公共祈禱,無論是以滿足或催促的方式;喪失參與教會法律行為的權利;喪失教會職務的收入;在vitandus的情況下,喪失社會交往的權利。教會法區分了兩個法庭或法院:聖禮法庭或懺悔法庭,以及非聖禮法庭,即公共法庭或私人法庭。當懺悔者出現在聖事法庭時,羅馬禮儀規定了與赦罪相同的免於開除教籍的公式。在非聖事場合,由於赦免是一種司法行為,因此可以使用任何表達預期效果的公式。根據適用於訓斥的一般管轄法,可由實施者、其上級、代表或繼承人解除逐出教會的刑罰。

私通

未婚者之間自願發生的性行為。此罪使人無法進入天國。[迦拉達書5:19-21;格林多前書6:9-10;默示錄22:15﹞
地獄
(地獄(helan,隱藏),在神學上是指人死后遭受剝奪和懲罰的地方。從嚴格意義上講,地獄(infernus)是被詛咒者(無論是惡魔還是人類)接受永恆懲罰的地方。從廣義上講,它可以指 (1) 嬰兒的靈波(limbus parvulorum),在那里,那些帶着原罪死去但沒有犯下彌天大罪的人被剝奪了在超自然秩序中會得到的幸福,但卻沒有自然秩序中的幸福; (2) 天父的煉獄(limbus patrum),在基督之前死去的正義之士的靈魂在那里等待進入天堂,天堂因亞當的罪孽而對他們關閉;(3) 煉獄,在那里,因輕罪而死的正義之士或因罪孽而欠下世間懲罰之債的正義之士在進入天堂之前會受到苦難的洗禮。在這個標題下,我們只討論這個詞的嚴格意義。聖經中無數的經文都提到地獄的存在,它不僅是一個懲罰的地方,而且是那些在彌天大罪中死去的人的永恆火刑之地。 最主要的懲罰當然是失去天主。地獄的位置從未被揭示過,神學家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所有相信天主存在和人類靈魂不朽的人都承認,人死后既有受懲罰的地方,也有受獎賞的地方。然而,人類的理性在沒有啟示的幫助下,不可能確切地知道關於地獄的所有實際情況。盡管如此,信仰與理性之間并不矛盾。對於地獄永恆的信仰,最常見的反對意見之一是它有悖於神的仁慈。這種反對意見往往是因為人們沒有記住以下事實:天主是無限公正和聖潔的,也是無限善良的;沒有人不應該被詛咒;天主是無限智慧的,如果祂制定的法律讓人在今生可以肆無忌憚地違反而不會危及他永恆的幸福,那就違背了祂的這一無限屬性;被詛咒的人將永遠堅持他們的邪惡傾向和不悔改。

陰府(在《宗徒大事錄信經》中)

出現在“祂下了陰府 ”這句話中,指的不是被詛咒者的居所,而是在基督死前死去的正義之士的居所,即所謂的“陰府”,他們在那里等待祂,以便與祂一同進入天堂。

異端

自行決定信仰和實踐什么,而不是接受基督教導的真理和道德教誨;例如,阿里烏主義否認基督的神性;新教的各個教派几乎否認所有基督教教義。

異教徒

宣稱信仰基督卻敗壞其教義的人。他可能是物質上的異端,無辜地或非自願地信奉異端;也可能是形式上的異端,有意識地、自由地信奉異端。持有與哲學、科學或藝朮方面公認的教義相左的觀點的人;由於這個詞有些令人憎惡,因此它更適合用於異端的始作俑者,而不是他們的后代和遙遠的追隨者。

教廷

使徒教廷的同義詞,指羅馬,教宗的正式所在地,以及教宗個人或羅馬各教會、法庭和機搆的權力。

頌歌

自奧利(Origen,約 185-253 年)時代起,用於對《聖經》某些部分的說教評論,沒有正式的引言、分論或結論,目的是解釋經文的字面意義,并進而闡釋其精神意義。著名的講道者有奧利(Origen)、希拉里(Hilary)、安布羅斯(Ambrose)、金口(Chrysostum)、奧斯定(Augustine)和克萊沃的伯納德(Bernard of Clairvaux)。現存最古老的講道書是所謂的克萊門特致哥林多后書。目前有四種講道法:(1) 分別論述福音書的每一句話;(2) 將福音書的全部內容集中在一個思想中;(3) 選擇福音書中的某些美德或惡行,將其排除在外;(4) 對整部福音書進行解析和解釋,然后加以應用。

賀三納

(希伯來語,hoshi’a na,救我),歡呼。在住棚節期間,人們奉命在耶穌面前歡呼(肋未紀23),祭司在祭壇周圍的游行隊伍中每天都要吟誦這首詩歌,第七天在七個游行隊伍中的每一個隊伍中都要吟誦這首詩歌。念到第25節和第26節時,號角響起,人們揮舞着棕櫚樹和桃金娘樹枝,與祭司一起高聲呼喊。Hoshia na 重復的頻率很高,以至於后來被縮寫為 “賀桑納”;由於節日是歡慶的時刻,“賀桑納”和棕櫚枝就與歡樂聯系在了一起。在彌撒中,這首詩在序言末尾的聖歌中被念誦兩次,并在彌撒大禮中由唱詩班吟唱;在棕枝主日分發棕枝和莊嚴游行時也會唱這首詩,以模仿主在受難前進入耶路撒冷時所受到的接待。

I.H.S.

最初是希臘文中耶穌名字的前三個字母。這些字母通常被認為是 Jesus Hominum Salvator(耶穌,人類的救世主)的首字母縮寫,盡管這是錯誤的。

化身

在自然界中化為人形。在天主教的用法中,它指的是看不見的天主通過祂的聖子耶穌基督以看得見的人的形式和本性出現,讓人類認識祂自己。
大赦
(拉丁語,indulgere,仁慈),教會從基督及其聖人的功德寶庫中賜予的赦免,是在罪過被寬恕后對世俗懲罰的減免。全部赦免是指免除全部的世間懲罰。部分赦免只免除部分懲罰。例如,40天的大赦所減免的世間刑罰就相當於執行古代教規懺悔 40 天所減免的刑罰。教會在赦免活人時,從其功德庫中向天主提供了滿足,因此這種赦免是真正的免除世俗懲罰的司法赦免。對亡者的赦免是通過代禱(per modum suffragii)獲得的,即教會從其功德寶庫中提供滿足,并請求天主將此滿足用於煉獄中的靈魂。對活着的人的赦免,如果所有條件都滿足,就會產生無誤的效果,而對死去的人的赦免,由於逝去的靈魂不在教會的管轄范圍內,則取決於天主的喜悅。要想獲得赦免,除了要有慣常的意向、恩寵狀態和履行規定的善行、祈禱、施舍、去教堂等之外,還需要懺悔和領聖體。 全大赦需要懺悔和領聖體。除禧年大赦外,每月懺悔兩次,每周領聖體五至六次,即可獲得所有大赦。

無誤性

(in,不;fallere,欺騙),即保護基督教會的首領在信仰或道德問題上不傳授錯誤。這種保護歸功於聖神(真理之靈)的特別幫助,是為了讓信徒們確信他們的信仰是真理。為了行使這一特權,教宗必須作為所有基督徒的神父,憑借其至高無上的權威進行教導,而不僅僅是作為私人神學家進行教導;他必須教導信仰或道德問題;他必須下定義,其明顯意圖是使人同意;定義必須使普世教會同意。這種無誤性的有效原因是神的幫助。教宗無誤性的對象是那些明示或默示地包含在啟示錄公共寶庫中的真理,包括在聖經和傳統中。羅馬教宗的“教諭式”定義就其本質而言是不可更改的,與教會(即主教和信眾)之前、同時或之后的同意或一致無關。

兒童領聖體

在古代東方教會,兒童受洗后立即領聖體;而在西方,通常是在臨終時才領聖餐。年幼兒童履行這一戒律的責任主要在於他們的父母或監護人。未滿法定年齡(約七歲)的兒童不得領聖體。但在瀕臨死亡的情況下,如果他們能區分聖體和普通的面包,并虔誠地崇拜聖體,就可以領受聖體。在有死亡危險的情況之外,他們必須對基督教教義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以應有的敬意來領受聖體。至於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則由告解神父和父母或監護人來判斷。教區神父應注意兒童領聖體的時間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教宗庇護十世的意圖是,初領聖體應在父母的陪伴下私下進行;然后,在經過更充分的指導和更全面的准備之后,所有已經私下領過聖體的兒童都可以參加每年舉行一次或兩次的莊嚴聖體。

INRI

十字架標題或標志板上的字母,是比辣多下令在十字架上寫下的碑文的首字母: Iesus Nazarenus, Rex Iudoeorum(拿撒勒人耶穌,猶太人之王)。

代求

(拉丁語,intercedo,交涉)是指走到雙方中間,在一方面前為另一方求情。在教會中,中保的職位主要屬於耶穌基督。[弟茂德前書1:希伯來書 7]。聖母瑪利亞、天使、天主、煉獄中的靈魂和地上的信徒都可以通過他們的祈禱和功德為我們罪人代求。

耶威

現代學者將其發音為 Yahveh 或 Yahweh(希伯來語,即 “他是”),是《羅馬書》中的神名,約出現 6000 次。猶太人認為這個名字是偉大的、榮耀的、可怕的、隱藏的、神秘的,褻瀆這個名字會被處死[肋未記紀24]。它指代“存在”,或如天主自己所表達的那樣,“我就是我”[出埃及紀 3],是梅瑟在何烈山上被啟示的天主不可傳播的名字。

耶穌

我們主的名字【瑪1:25】。它是希臘文 Iesous 的拉丁文形式;希伯來文為 Jeshua、Joshua,意為 “耶穌是救贖”,教父們將其解釋為救世主。聖名節慶祝這個名字,聖名協會尤其崇敬這個名字,以此來糾正褻瀆的習慣,培養敬畏的精神。祈求天主聖父的名字: “你們因我的名無論向父求什麼,他必賜給你們。 “【若16:23】。伯多祿吩咐瞎子起來行走時所用的名字【宗使大事錄3:6】。

平信徒化

將教會的人或事物降為非教會或非信徒狀態的行為;世俗化。

天主的羔羊 施洗若翰對主的稱謂 [若1:29, 36]。在《默示錄》中,他被29次稱為“羔羊”。這個稱謂暗示了為罪獻祭的犧牲品的概念;它可能可以追溯到《依撒意亞書》53:7,在那里,主的仆人,即默西亞,被說成是 “像羊被牽到宰殺之地,像羔羊在剪毛人面前啞巴”。然而,在《格林多前書》5:7 和《伯多祿前書》1:19 中,我們的主被稱為“羔羊”,指的是逾越節的羔羊;聖若翰也認為逾越節的羔羊象徵基督,是罪的犧牲品。

靈波

(拉丁語,limbus,邊界,邊緣),那些非因自己的過錯而被排除在天堂之外的靈魂的居所;因古代人認為它位於地獄的邊緣而得名。神學家將地獄分為兩類:父親的靈波(limbus patrum),在基督之前死去的正義之士被關押在那里,直到救世主重新打開因亞當的罪而被懲罰關閉的天堂;嬰兒的靈波(limbus infantium),那些因原罪而死,但沒有犯下彌天大罪的人被剝奪了在超自然秩序中會得到的幸福,但卻沒有自然秩序中的幸福。

在《舊約》希臘文版本和依賴該版本的版本中,它被用來代替耶威(Jehweh),耶威是以色列人對天主的專稱。聖保祿和其他新約作者使用這一稱謂的方式是他們視基督為神的證據之一。在宗徒大事錄 10:48 中,祂被稱為主耶穌基督。

默西亞

希伯來語,意為“受傅者”。希臘文譯為christos,即我們所說的基督。希伯來文音譯為 “默西亞”更為貼切。在以色列,國王和祭司一樣都是受傅者;未來的國王將成為他的子民和世界的救世主,被稱為“受傅者”。在《羅馬書》[詩篇 2]中,在講述耶威的敵人和“他的基督”的陰謀時,這個詞被用於未來的救世主。后來的猶太著作中也使用了這個詞;而《新約聖經》表明,在我們主的時代,這個詞一直在使用。

九日經

天主教會為獲得特殊恩典而進行的為期九天的公開或私下虔誠活動;模仿使徒們在耶穌升天周四和聖神降臨節之間九天的祈禱活動。

護慰者

(Gr., advocate or consoler),聖神的稱謂。基督應許要差遣“另一位護慰者”(Paraclete)給使徒們(若14:16),這樣當祂離開時,他們就不會成為荒涼的孤兒。基督是第一位代言人或安慰者,祂在天上繼續為我們代言【若 11:1】。聖神是教會的代言人,祂為天主向人申辯,使教會遠離錯誤,并通過話語和聖禮的事工使靈魂成聖。在地上產生所有恩寵效果的超自然力量歸於聖神,盡管這項工作實際上屬於三位一體的有福之神。

降臨

基督的降臨,或拯救的臨在,將標志着救贖曆史的完成和天主帝的國度在世界末日的完美降臨。

在新約中指基督的第二次降臨。福音書的主要經文有瑪10:21-4,16:27;谷 9:38,路 9:26;瑪24:25,以及谷13 和路21:5-33 的平行經文。我們的主關於第二次降臨的說法與其他關於在此建立王國和耶路撒冷毀滅(將於公元 70 年發生)的說法之間的關聯方式,以及他故意讓他的追隨者們不知道他再來的時間的意圖,都給他預言的實現時間帶來了模糊和困難。早期的基督徒生活在對我們的主降臨的希望和期待中,而我們的主的降臨可能不會拖延太久。
煉獄
(拉丁語,purgare,潔淨),在教會語言中,是指那些在恩典狀態下死去,但尚未完全擺脫罪孽或尚未完全償還其過失的靈魂暫時受罰的狀態或居所。這不是一種在善和功德方面積極成長的狀態,而是一種通過受苦而達到淨化的狀態。天主教教義在佛羅倫薩大公會議上確定,并在特倫特大公會議上重申:(1)存在煉獄;(2)在煉獄中受苦的靈魂可以通過信徒的祈禱,特別是通過彌撒聖祭得到幫助(特倫特,第二十五節)。雖然聖經沒有明確提到煉獄,但它是以煉獄為前提的,并清楚地提到了煉獄,如《馬爾谷福音》第2章第12節;《瑪竇福音》第 5章和第12章;《格前》第3章;《斐理伯書》第2章;《伯多祿前書》第3章。傳統牢固確立了煉獄,教會對為死者募捐的一貫信仰也證實了這一點。煉獄的主要懲罰是被剝奪福見(poena damni)。除此之外,還有附加懲罰(poena sensus),根據西方教會的共同信仰,這包括真正的火刑。他們確信自己的救贖,并在善中得到確認,因此不再犯罪。由於他們完全敬愛天主,因此他們會心甘情願地承受苦難。許多神學家認為,這種對天主的愛和對天主神聖旨意的順從,大大減輕和緩解了煉獄最嚴重的痛苦。在早期教會中,一些異端否認煉獄的存在。在中世紀,天主教徒、瓦爾德派教徒和胡斯派教徒拒絕接受煉獄,16世紀的路德和加爾文及其追隨者也拒絕接受煉獄。因此,新教徒普遍拒絕接受它。希臘人對煉獄的概念模糊不清。對煉獄的信仰能促進虔誠。它使人遠離罪孽,培養懺悔精神,使人有機會對逝者施以仁慈,并喚起對來世的有益思考。

聖躅

(拉丁語,relictus,剩余),與聖人有關的物品。它可以是聖人身體的全部或一部分,也可以是聖人觸摸過的東西,如一件衣服。這些物品得到了教會的認可(特倫特大公會議,第 XXV 章),因為盡管教會的所有成員都被視為“聖人”,而且從使徒時代起就被稱呼為“聖人”,但那些踐行英勇美德或為信仰而獻身的人,被教會尊為特別聖潔的人,值得信徒們敬仰。他們的遺體受到特別的尊重,他們的美德也受到效仿。因此,他們的遺物被供奉在祭壇上,被抬着游行,并被用來獲得治愈和其他恩惠。

聖母玫瑰經

一種祈禱形式(聲樂或心聲),由50遍萬福瑪利亞經文組成,用珠子念誦,每遍經文前有一句天主經,后有一句聖三光榮誦,在念誦經文的過程中,心靈會默想或沉浸在主的生平、死亡和復活的主要奧秘中。這就是真正的玫瑰經,有時也被稱為多明我會玫瑰經或聖多明我會玫瑰經,因為它的起源曆來被認為是聖多明我會玫瑰經。通常一次誦念五次。其他的念珠更恰當的名稱是珠子,如聖母無原罪念珠、七朵朵念珠、聖體念珠等。 玫瑰經是最受歡迎的非禮儀禱文。它得到了許多教宗的大力支持。念珠應由多明我會或任何其他經正式授權的神父加持。教宗利奧十三世設立了聖玫瑰月(十月),并在 1833 年的《洛雷托禮贊》中加入了 “聖玫瑰經之后”的祈求。

救贖

(拉丁語,salvare,拯救),用聖經的語言來說,就是從窘迫的環境和其他邪惡中轉入自由和安全的狀態。由於罪是最大的惡,聖經使用這個詞主要是指從罪及其后果中得到救贖和解脫。在聖保祿的書信中,“救贖”通常指從最終的憤怒中解脫出來,有別於“和解”,后者指從當前的憤怒中解脫出來。
救世主
我們的主的稱號,因為祂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來為人類贖罪,從而為有罪的人贏得了恩寵和接近天主的機會。只有憑借祂對人類罪行的補償,我們才能獲得救贖: “除此之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着得救。[宗徒大事錄第四章﹞

分裂

(希臘語,schizo,分裂),教會聯合的破裂,或教友割斷使其成為教會成員的紐帶的行為,以及教會合一的破壞,或該行為導致的脫離或分離狀態。教會的等級合一是基督及其使徒所教導的,也是早期教父們所堅持的。教會合一的偉大倡導者是聖塞浦路斯,他認為這種合一依賴於主教的有效權威、他們之間的相互聯合以及羅馬教宗的至高無上。分裂在每個時代都會擾亂教會。 一世紀的伊比昂派、諾瓦蒂安的分裂、多納圖斯的分裂、阿奎利亞的分裂、東方和西方的分裂、詹森主義、德國天主教徒、舊天主教徒是其中几個主要的分裂。分裂一般分為兩種:異端或混合分裂,即源於異端或與異端結合;純粹分裂,即僅僅是隸屬關系的斷裂。將分裂合法化的許多嘗試都遭到了反對。一些人聲稱他們不能與教會中的弊端結盟,另一些人則主張將信條分為基本信條和非基本信條,還有一些人提出了個人只應遵守聖經的理論。然而,這些觀點都是不被允許的,因為神學家們始終認為,除非絕對服從教會賦予主教團的權威,否則就無法維護統一。分裂是最嚴重的罪過,可處以開除教籍的處罰,并因此喪失普通管轄權和接受任何教會尊榮的資格。此外,教友嚴禁接受分裂派的聖禮,也不得在他們的寺廟中協助任何儀式。

聖傷

神秘。分為兩種:可見的和不可見的。(1) 有形的,是救世主在腳、手、側面和額頭上留下的聖傷。這些傷口是自發出現的,不受任何外部傷害的影響,會定期流出未被腐蝕的血液。(2) 無形的,在沒有外在痕跡的情況下造成巨大的痛苦。聖傷只存在於狂喜者中,在聖傷出現之前或伴隨着非常嚴重的痛苦,包括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這使受試者與耶穌的痛苦相似;聖傷不是病態的,而是由於一種作用於聖傷者的智慧和自由原因的干預。聖傷是與基督結合并參與殉道的象徵;只有那些踐行最英勇的美德并熱愛十字架的人身上才會出現聖傷。第一位聖傷者是聖方濟各-阿西西。尊貴的格特魯德-凡-德-奧斯頓(卒於1358 年)因為對神聖受難的虔誠而接受了神聖的聖傷。英伯特博士列舉了321位聖傷患者,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是神的杰作。在確定聖傷是真實的、表面的,還是由於聖傷者的自欺欺人時,需要非常謹慎。

變體

(拉丁語,trans,超過;substantia,實質),遄達大公會議正式批准使用這個詞,它恰當地表達了面包的全部物質變成了基督身體的全部物質,葡萄酒的全部物質變成了基督的血,只有面包和葡萄酒的意外留在了聖體聖事中的奇妙變化。圖爾的希爾德貝特(Hildebert of Tours,約1097年)似乎是第一個使用這個詞的作家。

行為與救贖

行為在救贖中起作用嗎?如果有,是什么作用?沒有行為能得救嗎?

在《聖經》中我們讀到: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德,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難道這信德能救他嗎? ”(雅 2:14)”信德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雅 2:17] “你看,他(亞伯拉罕)的信德是和他的行為合作,並且這信德由於行為纔得以成全。”[雅 2:22] “你們看,人成義是由於行為,不僅是由於信德。”[雅 2:24] “正如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同樣信德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 2:26﹞

現在,我要花一點時間解釋一下上述經文,以便你們理解行為在救贖中的作用。真正的信心總是伴隨着善行,因為善行是從真正的信心中結出的屬靈果實。如果沒有善行,那么對耶穌的信仰就不是真正的信仰。

天主教徒還相信,善行能保持和增加個人的公義,使他們最終稱義。

天主教會教導說,罪人不能僅憑信仰依賴天主的仁慈。罪人也不能只相信罪孽因基督的緣故而得到寬恕。還需要其他的東西。一個人必須通過自己的善行使自己稱義。他必須靠自己的行為贏得恩寵和永生。

僅僅在周日去教堂、接受聖禮、祈禱或朝聖是不夠的。這些精神奉獻反映了基本的信仰。沒有行為的信仰是死的。救贖需要真正的信仰和基督驅動的行為。

基督驅動的行為是如何實現的?當一個信徒對基督有真正的信心時,他就會委身侍奉主。這樣的委身就是他對天主的旨意(“但願如此”)。通過他的承諾,他讓聖神進入他的身體,成為天主恩寵的工具。因此,主使用個人作為恩寵的工具。基督驅動的行為就從基督徒身上流淌出來。這些行為“不是”源於人的自然能力或願望。這些行為是耶穌基督通過信徒做出來的。

基督驅動的行為源於耶穌賜福給基督徒的超自然特徵。超自然的特性是天主刻在靈魂上的屬靈印記。這個靈魂現在屬於天主。

現在舉個例子。假設你走在街上,看到一位老太太滑倒在地。你急忙跑過去,把她扶起來,問她是否還好,是否還能幫上忙。當你知道她可以自己繼續走時,你就離開了。通過這一行動,你展示了一個基督驅動工作的榜樣。

現在,讓我們回顧一下發生的事情。當你看到老太太滑倒時,你沒有停下來問自己是否應該跑過去扶她。耶穌的靈通過你,進入你的身體,向老太太伸出援手,把她扶了起來。雖然你知道周圍發生了什么,但不是你在行動,而是主耶穌通過你在行動。

這就是一個基督驅動的例子,它源於對耶穌的真正信心。因此,當你看到一個 “虔誠的”天主教信徒像特蕾莎修女那樣做基督驅動的工作時,你所見證的是真正的信仰所結出的果實(工作),而這種信仰會帶來救贖。

有時,辨別個人天賦能力的行為與基督驅動的超自然行為是很困難的。基督驅動的行為超出了人們所說的沉迷於侍奉基督。因為上癮源於個人的自由意志。基督驅動的行為超越了被迫侍奉的感覺,這種感覺也在個人的控制范圍之內。基督驅動的行為不是習慣性行為的結果。如果一個人無法回答為什么他在行善事,而這些善事需要他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犧牲,使他有別於同齡人,那么這種善事很有可能是基督通過一個從天主那里得到超自然恩賜的人所做的。

智慧文學

智慧文學

什么是智慧文學?

舊約中有五卷書被認為是“智慧文學”。它們是《約伯傳》、《箴言》、《訓道篇》、《德訓篇》和《智慧篇》。大部分的智慧都是通過一些小的箴言來歸類的,比如 “若有人愛慕正義,應知道:德行是智慧工作的效果,因為她教訓人節制,明智、公義和勇敢:在此生沒有比這些為人更有裨益。 ”。(智慧篇8:7)“孝敬母親的人,就如積蓄珍寶的人。孝敬父親的人,必在子女身上獲得喜樂;當他祈禱時,必蒙應允。”[德訓篇3: 5﹞

在《新約》中,耶穌的箴言和比喻都受到了祂對智慧傳統的深刻理解的影響。因此,祂被視為偉大的“智慧之師”。